台北觀察/混亂的歷史與歷史的混亂—台籍慰安婦問題

2018-11-20
林奕辰
中國文化大學(台灣)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
 
AAA

tw1.jpg

台灣首座慰安婦銅像,設在國民黨台南地方黨部前。(圖片來源:中央社)

常常在想,到底處在怎麼樣的歷史節點,又身在什麼樣的地方,才見聞如此荒謬的景況?

8月中旬,台灣設立首座慰安婦銅像,地點在國民黨台南地方黨部前,無可避免引來政治揣測;而日本馬上聲明遺憾,台灣外交部也很配合地強調是民間團體所為,政府並未參與;至於現在已搞不清楚是台灣「駐日」還「助日」代表的謝長廷則說「台灣內部的中國政黨不斷擴大台日對立」,好似慰安婦的歷史不真實發生在這塊土地般。

然後便是日本「慰安婦之真相國民運動組織」代表藤井實彥被人發現用腳踹慰安婦銅像(雖然藤井辯稱他只是抬腳伸展),引發軒然大波。

從現實政治考量出發,民進黨政府為對抗大陸,積極拉攏美國與日本,才容許這種侵門踏戶的行為,雖非不能理解,但就是不能諒解。

更讓筆者違惑的,則是獨派對慰安婦等日據時期歷史的認識。

昨日台北市長選舉辯論驗證了筆者的疑慮,因為國民黨的丁守中九月造勢將台南的慰安婦銅像搬到台北二二八公園,並表示當選後馬上立像;是以辯論中,民進黨的姚文智調侃他政策有高雄韓國瑜的影子,並將設立慰安婦銅像喻作韓國瑜要建「摩鐵摩天輪」的政見……雖然筆者也認為丁守中就是跟風、消費與政治操作,並不實質要替台籍慰安婦爭取正義,不過筆者也認同丁的觀點,這確實是不倫不類的比喻,更顯見姚對台灣苦難歷史的無知。

事實上,台灣獨派有不少人與日本右翼人士持相同觀點,將慰安婦視為主動獻身的賣春婦。一如對台灣日據時期的刻意美化:日本為治理台灣所建立的制度與基礎建設帶來現代化,卻忽略它殖民經濟剝削的一面與壓抑、欺凌台人的作為;而被人詬病的同化教育政策,被認定具啟蒙效果;為加強台灣在總體戰中的後勤地位展開的實業教育,則培育農業與工商業人才,讓台灣精神與物質文明提升……當然筆者不認為日據時期全然對台灣的發展沒有幫助,但完全不顧「始政時期」「殺光、搶光、燒光」政策進行清鄉屠殺,也不管「皇民化」政策與他們後來詬病的國民黨高壓統治下一元主義同化政策有多相像,則顯然不夠公允,是一種歷史認識的偏差與價值觀的缺失。

日軍在戰爭時期廣設慰安所,包含被強佔3年8個月的香港在內,就筆者所知,今日灣仔駱克道跟謝斐道一帶即改建為慰安所,而船街南固臺旁,還有高級慰安所「千歲館」服務高級軍官,誠如在台灣基隆、高雄、嘉義與花蓮等地,除了軍人會館、海陸軍慰安所外,尚有警官慰安所,以供肉慾橫流。

慰安婦最初動員在日本賣春的女性,也確實徵得部分對皇國有莫名忠誠、自願獻身的女子。然而隨戰爭擴大,在中日韓及亞洲其他地區,則無可否認有軍方強迫的痕跡。而雖然台灣與香港的歷史不同,沒有一個被特殊記載的「黑暗時期」,但台灣超過1000人的慰安婦中,遭惡劣警察或仲介誘騙、劫持、強迫徵召到海外為日軍提供性服務的所在多有,這其實是台灣政府在高舉「轉型正義」大旗時,應該面對卻刻意忽略的問題。

前回筆者到香港時,特地繞至中環交易廣場的慰安婦像看看,上月至南韓參訪,也安排到大邱的「綻放凝聚希望花朵」日軍慰安婦歷史館致意。慚愧的是,台人在這段歷史中傷得不可謂之不深,做得卻未必比大陸、香港與南韓多。僅民間的婦女救援基金會歷經12年努力,方成立「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始終舉步維艱。

至於民進黨所謂的「轉型正義」,在清算國民黨時,表現出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大氣魄,卻對日據時期的殖民暴行裝聾作啞,呈現出混亂歷史下,對歷史認知混亂的荒謬,終使「轉型正義」缺了一角。

畢竟對歷史的認識應堅持大是大非,慰安婦問題可以不涉國族,但不能忽略它不僅是歷史問題,更是對女性與人權迫害。

而我們要留下什麼樣的歷史,則是對下一代的責任。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