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遊HKD:【粉嶺出發】紅花嶺與生態旅遊

2018-12-21
山遊HKD
Hiking Knowledge Discovery
 
AAA

圖1_紅花嶺遠眺新界北部.jpg

最近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去行山,更走上紅花嶺一帶,當然不是健身般簡單。這次政治「交嘢」,究竟為甚麼?不太熟悉山頭的你,可能會追問,紅花嶺何方神聖?其實政府正籌劃紅花嶺郊野公園,亦是本港第25個郊野公園。

相關文章-
山遊HKD:【烏溪沙出發】靈象石河彎曲山 
山遊HKD:【京都出發】 漫步日本佛教發源地

圖2_東見沙頭角海.jpg

圖3_南見八仙嶺.jpg

圖4_北見梧桐山.jpg

紅花嶺鄰近沙頭角,高492米,屬北區最高的山峰之一。紅花嶺緊貼近邊境,最美風景可算是向東面望,有沙頭角海,亦有印洲塘。北有深圳梧桐山,西接古村蓮麻坑,南眺八仙嶺及新界群山。根據黃局長的網誌,新郊野公園的規劃,將有助提升深圳梧桐山國家森林公園及本港八仙嶺郊野公園間的生態連繫,強化此南北跨境「生態走廊」,有助兩地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工作。

圖5_麻雀嶺.jpg

說生態,不得不提,每逢春夏季,此山野都有紅色野杜鵑花開,因而得名紅花嶺。官方介紹,相傳山中草坡常見雀科及鴝科等小型鳥類出沒,英文地名為Robin’s Nest,故又稱「麻雀嶺」。

圖6_紅花嶺.jpg

紅花嶺附近以前屬邊境禁區腹地,遺留不少歷史文物,包括始建於1940年代末的多座、外牆以墨綠為主色調的「麥景陶碉堡」(Macintosh Forts)。2009年,碉堡更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物。加上蓮麻坑村附近的大型礦山,紅花嶺一帶絕對是神秘又美麗。當局表示,會跟附近村落聯繫,希望在郊野公園內外都能支持更佳的生態旅遊。

只是,生態旅遊,在香港知易行難。首先,我們要問生態旅遊是甚麼?

早在1965年,Hetzer提出生態旅遊相關概念,即應該需要反思文化、教育和旅遊,而相關的發展應該對當地文化和環境的衝擊減至最低,並給予當地最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亦要衡量遊客的滿意程度。

生態旅遊之父Ceballos-Lascurain在1988年指出,生態旅遊是到相對未受干擾的自然區域旅行,欣賞及體驗野生動植物,並關心當中的文化內涵,一切都涉及科學、美學和哲學,任何人都可從事生態旅遊,沉浸大自然之中得以擺脫日常工作壓力,最後潛移默化下變成一個對保育議題敏感的人。

總括而言,生態旅遊離不開三大元素:保護環境、學習自然、改善居民生活。

生態旅遊的「利」,在於遊客可在旅途中減壓,亦有機會學習保護大自然及改善居民生活。以非洲坦桑尼亞的塞倫蓋提國家公園為例,100年前是捕獵野生動物的天堂,直至幾十年前規劃成國家公園及自然保護區,這片無邊無際的草原上,數之不盡的羚羊和斑馬,甚至其他參與大遷徙的動物群,終免受人類濫捕,達至保護環境之效。

加上塞倫蓋提東南面一帶的草原,土壤主要由250萬年前的火山灰沉降而成,基性土質令樹木難以生長,偶有高地,加上露出表土的岩石成為小丘陵,亦是遊客學習自然的好機會。

另外,遊客進入自然保護區前需要住宿,衣食住行刺激消費,令當地旅遊業受惠,加上園區會聘用當地居民從事管理工作,創造就業職位皆可改善居民生活。

至於生態旅遊的「弊」,主要在於東非動物大遷徙始終是天然規律,人類甫踏足保護區或多或少已影響動物生活,至於影響程度深淺則另作別論。

針無兩頭利,發展生態旅遊有利有弊,香港人未來在本港第25個郊野公園,又如何學懂「平衡」這種「玩意」呢? 再問:居民生活如何改善?

地圖:https://www.trailwatch.hk/?t=activities&aid=232018
路線:南涌 > 海背嶺 > 麻雀嶺 > 紅花寨 > 紅花嶺 > 禾徑山
------------------------------
交通:小巴 56K
上車/粉嶺火車站C出口
下車/南涌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香港陪我渡過了幾十年的繁囂,終於在疫情下千瘡百孔,令人生悲。不過,我的廚藝在大門中卻每有精進,今天烙餅、雞蛋炒香椿,播放着鄧麗君的「讓心兒圈起你 (1980)」,一下子又墜入回憶的長河。

    王運豐  2022-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