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大灣區還差什麼?

2019-01-16
趙婷
本地智庫政策研究員
 
AAA

DAI1.jpg

回看大灣區的情況,現時幾個地方的內部整合能力頗慢,不論是勞動人口,關卡以至科研等。一國兩制下的香港跟大灣區眾多城市的整合非常之低。未來十年,如何加強公共服務,金融,基建及文化文流可謂相當關鍵。而且,現時十一個城市的制度和稅務完全不同,未來如何促進人員交流,這些基本要素反而成為阻礙。

而且,大灣區內的旅遊發展日益蓬勃,但是目前各個地方都被視為一個獨立的地方作為景點。未來如何讓亞洲旅客,選擇以大灣區作為短途旅行,像遊覽日本大阪與京都一樣,就要區內政府攜手努力。如果能夠做到統一旅遊,互補及避免競爭,大可以設立跨市旅遊部門,把香港旅發局融入大灣區國家旅遊局之下。這樣結合香港獨特的主題樂園、本土美食,購物天堂,與澳門的博彩業、珠海廣州的美景,以及中山江門的地道名勝,這樣一來,將大大增強大灣區旅遊競爭力。

隨著推進大灣區的建設成為國家目標,要把人才聚集才能真正帶動大灣區的發展。因此各個城市有必要聯手制度建設宜居宜業的發展目標,在招攬世界人才時,多為他們安排好的居住環境和津貼。同樣地,劃定一些地方,讓國際企業和初創公司設廠,帶動生產總值。

另外,國家新設立的醫療保障局,也應該多與香港醫管局合作和交流,回應大灣區內眾多市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未來,中產將會成為支撐大灣區發展的重要骨幹,如何讓他們感受到國家醫療和福利制度的優越,將成為他們留在區內發展的主因之一。

現時按著國家中等收入人口的增長勢頭,如何持續引入港資和跨國企業,帶動大灣區經濟和內需也是大灣區市政府要考慮的中長遠目標。舉例說,在大灣區當教師、社工、會計以至律師等,還是與香港和澳門有一點差距,即使當公務員等國家機構,月入也是約一萬人民幣。所以如何全面融合大灣區經濟和工資水平,也是未來挑戰。

香港如果能夠多分享經濟發展的果實,深圳把創新科技發展歷程外銷到其他城市,就有望慢慢擴大區內的中等收入群體,而政府也應該投放多點資源在托兒,安老等服務,讓更多香港,澳門等地的人願意到大灣區發展。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