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社評:香港具灣區心態才能抓住由治及興機遇

2023-05-08
 
AAA

 106664709.jpg

不久前,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廣東考察,就粵港澳大灣區在全國新發展格局中的重要戰略地位作出了新的指引。對此,香港特區政府積極予以響應,特首李家超親自率團訪問大灣區,訪問團規模和規格都前所未有。我們認為,此舉不僅是香港特區政府積極推動香港融入大灣區的重要標誌,也有助於引領香港社會建立與大灣區建設要求相適應的格局和心態。

第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越是進入深水區,灣區心態越是關鍵。

眾所周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是在2019年2月正式發佈的,僅4個月之後香港就爆發了修例風波,事件尚未結束又是三年新冠疫情導致的粵港澳通關困難,可以說,今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才真正進入一個環境比較穩定的「開局之年」。在各方正躍躍欲試、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番的時候,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粵港澳大灣區要成為世界一流灣區,不僅需要基礎設施的聯通、規則機制的對接、市場主體的合作等,灣區共同體意識的建立也是其中應有之義。特別是融入發展越深,遇到的具體問題越多,各方衹有強化共同體意識,才能夠以「不拘小我,成就大我」的共識,更加妥善地解決諸如城市間角色錯位、資源共享、發展協同、利益協調、爭議處置等諸多問題。

第二,缺乏灣區心態負面作用極大,六種不良社會心態不可取。

一般而言,社會心態的養成是滯後於社會變化的。近些年來,隨着內地經濟的蓬勃發展,無論是人民幣國際化中心的逐漸成型、還是自由行的引入、亦或是香港居民同等待遇的推進等,早在大灣區規劃提出之前,香港的融入就已經是一個客觀進程。在此過程中,我們注意到香港社會心態與這種發展趨勢也有不相適應的地方,主要是體現為以下六種不良的社會心態。

第一種是漠不關心,眼睛只盯着香港一畝三分地,對國情不熟悉、不瞭解,全然不知內地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二種是自視甚高,不是不知道內地的變化,但卻總帶着舊觀念加以看待,被傳統的優越感蒙蔽了雙眼,不能客觀看待內地有些方面已經超過香港的事實;第三種是焦慮不安,認識到了內地先進之處,但卻視其為威脅而非機遇,由此產生了不安全感,衍生出沮喪之情、恐懼之情、抵觸之情;第四種是自私自利,總是想着「肥水不流外人田,污水儘排他人地」,試圖在融入中把包袱甩給他人,把好處留給自己;第五種是急功近利,對於融入抱有投機心態,還沒想清楚就一擁而上,短期內見不到成效又立即開始質疑大方向的正確性。第六種是盲目跟風,不能準確認識香港與內地在要素稟賦、發展路徑、歷史條件、社會環境上的差別,一味希望在發展上「抄作業」,既不考慮是否符合香港實際,也不考慮保持香港特色對灣區的整體意義。

儘管這些心態的具體表現形式各有不同,但其背後的根源卻是一致的,那就是缺乏灣區共同體的意識。一旦缺乏這種意識,就會難以看清機遇、難以擁抱機遇、甚至會把機遇看成威脅;一旦缺乏這種意識,就難以實現協調發展,就難以保持融入定力,就難以發揮比較優勢。特別是過往的實踐顯示,這些不良心態既可能導致社會心態畸變乃至成為社會政治動蕩的誘因,也有可能導致發展決策不科學不經濟乃至重復建設、惡性競爭等問題,因此,與今後大灣區建設中遇到的具體技術性障礙相比,更應時刻警惕和化解這些不良心態,避免其成為香港有效參與大灣區建設的「攔路虎」。

第三,積極健康的灣區心態應具備三要素,有好心態就會有好機遇。

展望未來,香港應該秉持怎樣的心態參與大灣區發展?我們認為,首先,要建立起灣區概念、灣區視野、灣區認同。大灣區不是廣東省,不存在什麼「北上大灣區」的問題,香港就是大灣區的一部分,香港市民就是「灣區人」。要看到,大灣區的概念並不是憑空而來的,經濟、歷史、文化的鏈接早就決定了香港的發展與廣東、澳門息息相關。從改革開放之初的「前店後廠」到「東江水供港」等等,其實都可以視作大灣區的雛形,港人生於斯、長於斯、受益於斯久矣,完全不必事事分個你我,更不應有「被規劃」的心魔。

其次,要立足灣區看待香港的定位、優勢及短板,之所以提出大灣區規劃,就是考慮到灣區不同城市之間具有優勢互補和分工協作的巨大潛力,把每個城市搞成五臟俱全的「麻雀經濟」並非其本意。在大灣區中,坐擁「兩製」優勢的香港在發展上的地位和優勢最為特殊,根本不必樣樣精通,更不必拿自己的短板去比別人的長處,只要在灣區的舞台上把自己的長處充分發揮出來,就絕對能夠享受到灣區建設的紅利,東莞的香港國際機場物流園等,都已經提供了這樣的成功範例。

此外,香港還要善於從其他城市的發展中發現機遇。根據香港自己的發展規劃尋求其他灣區城市的支援支持只是一個方面,還需要積極瞭解其他灣區城市的發展規劃,在主動對接中創造機遇。這樣香港就能把自己「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與其他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的科技創新點、新的產業佈局點完美結合起來,在互利共贏中把其他灣區城市的機遇轉化為自己的機遇。

習近平主席特別指示廣東,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這一重要定位,深刻彰顯了大灣區建設的分量,也昭示了其光明前景。既然大灣區是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戰略機遇,是廣東這個GDP總量排世界前十的經濟體的戰略機遇,當然也完全能夠成為香港實現由治及興的戰略機遇。我們認為,只要香港與其他灣區城市一起努力構建灣區共同體意識,以此為引領解決一體化發展中的具體問題,世界一流灣區的前景定然可期。到那時,包括香港市民在內的每個大灣區居民,也定會為自己「灣區人」的身份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
  • 大灣區的涉外律師事務,可謂好處多多,開放性更大,包容性更強。利用港深平台為機構和個人打官司,為民眾解難消災。涉外律師們不偏不倚、公平公正地辦案,是不同法律制度下的中介人。從6月28日開始啟用的跨境律師,一個把月,已見業務開花結果。

    冰凌  2023-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