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雞特攻隊。影評】李美:看韓片,憶哥哥--港產片文藝復興?

2019-04-02
 
AAA

 4_1551158342.jpg

《炸雞特攻隊》贏盡笑聲,這無疑是齣成功的韓國喜劇。除了韓式笑彈,就連韓國文化,尤其是炸雞文化,也「一雞兩味」地軟銷傳揚;值得留意的是,導演李炳憲亦直言,自己一向鍾愛港產喜劇,故電影的許多地方均似曾相識,讓香港觀眾再次緬懷港產片昔日光輝。可以說,沒料到觀賞韓國電影,也看到香港影子;更沒料到,韓國人玩港式喜劇,更較香港有過之無不及,本片的「一雞兩味」還在於兼備韓味與港味......古之文藝復興,乃指古希臘文化重新被重視;至於《炸雞特攻隊》,又會否掀起香港文化之復興?
 
1_1551158340.jpg

其他文章-
【三夫。影評】李美:不是色情片,而是充斥隱喻的文藝片!
【我們・異。影評】李美:近年最強驚慄片!但…… 
【流浪地球。影評】李美:除卻特技 乏善可陳 

「我非常喜歡周星馳的電影,從小就是看他的喜劇長大。希望本片能帶給觀眾如同80、90年代香港電影的幽默感和精彩武打。」李炳憲如是說。的確,這齣在韓觀影人次,更勝《屍殺列車》、《與神同行》系列的電影,不單韓國味濃,就連港產片味亦濃,相信熟悉昔日港產片的觀眾尤其清楚。一方面,這既有直接的「致敬」,戲中居然響起張國榮的聲音,就令人喜出望外、並有點悲喜交集--寫於四月一日的本文,於此特別日子固然更難釋懷了,不單痛惜哥哥之早逝,也痛恨港產片風采彷彿也隨之逝去......至於《英雄本色》、甚而「福星片」及「無厘頭」的佈局與鋪排、打鬥與笑位等等,也好大程度在這齣韓片重現了,由人物到劇情的矛盾衝突之類,都將當時港產片的拿手絕活重現出來。

5_1551158342.jpg

不必諱言,近年港產喜劇常常遭人詬病,原因是電影非但無法「引君一笑」,反之更屬無聊下俗的「爛片」,堪稱新不如舊。仿傚舊港產片拍成的韓國《炸雞特攻隊》,卻絕對是將來新港產片的教材;在韓觀影人次,甚至勝過《屍殺列車》、《與神同行》系列,正好說明相關港產喜劇模式大有市場。正如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在經歷了中世紀的黑暗之後,才更有條件迎接古希臘文化的回歸;香港電影界目睹這齣韓國佳作之後,又能否痛定思痛、重新上路,好使港產片鳳凰重生?

3_1551158341.jpg

2_1551158341.jpg

(注意,以下完全劇透)

《炸雞特攻隊》描述一個五人緝毒小隊,如何因為「撞板多過食飯」而陷入被革職危機,最終又怎樣在「炸雞多過查案」的情況下,時來運到瓦解全韓一大黑幫建下奇功。

本片的喜劇元素,當然不少源自抵死對白,但是,更大程度乃源於人物和故事的矛盾衝突。首先,以高隊長(柳承龍 飾)為首的五人,便滿有「五福星」韻味:矛盾在於他們既很「無能」,但到關鍵時刻又會大顯神威。其中這位「殭屍」隊長,便比周星馳電影《新精武門》裡由鍾鎮濤飾演的「星馬泰省港澳油尖旺打不死的無敵小神童」,有著更大發揮;另外「馬仔」(陳善圭 飾)的趣怪樣子,跟他擅於烹飪及作為柔道高手的「有用」形象,亦帶來了無窮喜感。再者,五人在炸雞與查案之間不斷掙扎,也是劇情上的重大矛盾笑位。當中,「少爺勳」(孔明 飾)便拿了「結婚本」來投資炸雞店,並甘於做最下賤的切洋蔥崗位;而「英Sir」(李東輝 飾)則扮演一直保持理性的角色,畢竟全片僅得胡鬧角色是很難推進劇情。唯一女角「叻姐」(李哈妮 飾)固然發揮了「男女平衡」功能,但無疑她亦有型得帶點剛陽味,不時「認真」地做「蠢事」、想「蠢事」的矛盾也是一大笑料來源。

近年港產喜劇之「爛」,正正在於不重角色與故事,反而將重點放在對白雕花,以為單靠幾句啜核金句就夠觀眾捧腹大笑。一來,這絕對是很表面的操作,不似上述矛盾衝突的深層--事實上,「馬仔」無須甚麼對白,他單單站出來已滿有喜感了,情況就似「五福星」般。二來,對白過於本地化,動輒訴諸只有香港人懂得的潮流用語,更肯定不利港產片擴大市場及向外拓展;高隊長的「殭屍」設定,試問不是跨文化都看得懂嗎?即使沒看《李屍朝鮮》,也能夠看出趣味。三來,對白亦不能夠一味挖苦他人、抽別人水,以至只識吃政治飯;《炸雞特攻隊》在大談炸雞之餘,便經常自嘲吃雞太多以致反胃了,這種連本國「國民美食」都敢取笑的平衡處理,不僅更加人性化,也非只有同一政治光譜者方有共鳴。

《炸雞特攻隊》之軟銷韓國文化,關鍵亦在於此。這非一味硬銷炸雞有多好,包括有多傳統、有多美味、有多巧奪天工;事實上,炸雞哪有甚麼特別歷史淵源可言?不外是舶來品吧。至於,做炸雞又有多難?戲中招牌菜「水原牛肋排炸雞」,也不過是誤打誤撞之作。更莫說,片裡亦強調炸雞吃多會膩,大不可能日日餐餐吃炸雞了......始終,何謂說服力?單方面吹捧只屬propaganda政治宣傳,本片之所以沒有惹人反感,一大主因乃沒有盲目唱好炸雞,而是全面、客觀、真實地有褒有貶——饒是如此,大家看完電影之後,又會不會對炸雞產生興趣呢?答案是會!不少觀眾事後便紛表示,馬上跑去光顧韓式炸雞店了......韓國演藝事業近年大獲成功,成功背後絕非事出無因,《炸雞特攻隊》便深值香港學習。

最後,再以文藝復興為喻:說到底,香港現在實難翻拍昔日喜劇,因為必然遭人批評「炒冷飯」之類,正如《當年情》已是一去不返、張國榮也是人死不能復生;倘要重拾舊日光芒,肯定要加添新創意元素方成,包括必須深刻反思,究竟今日所走的本地化之路,乃引領港產片重振雄風的正途?抑或是令觀眾群愈做愈窄的死路?一如西方之文藝復興,便非一味重新高舉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而是在舊日基礎上煥發新意......香港電影業能否復興,實在於能否「啟蒙」,能否擺脫政教枷鎖百花齊放。本片英文名為《Extreme Job》,台譯之為《雞不可失》(諧音「機不可失」);其實港產片的未來,又何嘗不是任重道遠、不容再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