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恒鑌:調升荃灣重建地積比刻不容緩

2019-04-26
陳恒鑌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
 
AAA

TW1.jpg

香港人住得貴、住得細,覓地建屋實在是刻不容緩。但除填海造地等選項外,現時新界不少屬早期發展的衞星城市,如荃灣等,區內有為數不少的樓宇樓齡已逾半百,如能得到發展商青睞,獲得重建的機會,相信不但可解住戶燃眉之急,更可釋出更多土地興建住宅樓宇。不過,此等舊樓能否吸引發展商,仍待政府對放寬地積比率的考量。

回望半世紀前,本港發展蓬勃,卻逢食水供應不足,不少發展商當時無奈用上鹹水建屋,當年的權宜之計,成了今天業戶的負擔。現時,如荃灣等樓齡超過50的樓宇比比皆是,當中更有不少懷疑曾使用鹹水興建的樓宇嚴重失修,但礙於地積比率已經用盡,令該等樓宇欠缺重建潛力,樓宇狀況只會越來越差。

本人便曾接觸過一名白髮蒼蒼、年逾古稀的婆婆,一邊回想20歲時遷入新居時的喜悅,但卻同時向我表達單位日久失修的憂慮,當中盼望樓宇重建之情溢於言表。

根據規劃署資料顯示,現時港島區的住用地積比率最高為8至10倍、九龍及新九龍最高為7.5倍,但荃灣卻只有5倍,而當局對上一次新審視荃灣地積比率已經是2003年。

於2014年規劃署曾公布,倘個別私人住宅發展若屬意在重建後增加發展密度,可向城市規劃委員會提出申請,如合乎特定條件,包括區內的交通和基建容量能應付重建新增的需求、重建規模能與地區特色兼容等,住用地積比率最多可調高20%,以荃灣為例,最高住用地積比率可由5倍提升至6倍。但要過五關斬六將才有機會提升20%,對私人發展商而言能提供多大的吸引力,可想而知。

為能讓大家可以更清晰了解當中的差異,本人早前就荃灣二陂坊及眾安街一帶的舊區地積比率,與深水埗區樓齡相若的地段作比較,發現擁有「市區」身分的深水埗明顯佔盡優勢。

現時,荃灣二陂坊和眾安街一帶的實際最高住用地積比率為5倍,非住宅的最高地積比率則為9.5倍,即使混合發展,在住宅用地加入一非住宅用途樓層,地積比率也只是輕微上調至5.47倍。反觀距離荃灣只是數個港鐵站之遙的深水埗,因著其市區的身份,在同一條件下地積比率已可達7.67倍,更不用說旺角的9倍及港島地區的10倍或以上。

當然我們明白,這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卻不是不可改變的。在今天,荃灣區無論城市發展、交通配套,以及人口增長上都已經今非昔比,但在過去20年來重建計劃卻了無寸進,究其原因就是因為荃灣沒有被授予「市區」身份,不能吸引到發展商的眼球。

本人希望,當局可以重新審視早期發展衞星城市現時的狀況,上調如荃灣等已發展成熟地區的地積比率,為重建發展創造有利的因素,相信在短中期內,可為目前緊絀的土地供應注入一個新動力,亦可解決區內舊樓日久失修的問題。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