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樂文:要賺錢,唔一定靠超級英雄

2019-05-08
余樂文
文化工作者
 
AAA

MAN1.jpg

《Avengers: Endgame 復仇者聯盟: 終局之戰》,用了不足兩星期便打破《Avater 阿凡達》的香港最高票房紀錄,目前向二億票房進發。按目前周末單日票房破千萬,閒日仍有幾百萬進帳的速度,最終以二億五千萬票房埋單亦不意外。全球票房亦大有機會打破《阿凡達》保持多年的27億8千萬美元紀錄,上試30億美元。

《復仇者聯盟: 終局之戰》票房大收,為今年低迷的全球電影市場打下強心針。在《終局之戰》上映前,美國頭四個月的票房數字,落後去年同期超過百分之十五。這套Marvel系列的十年終局篇上映後,一舉將差距收窄至落後去年約百分之十。電影公司及戲院商固然欣喜,但亦有業界人士憂慮,電影公司日後只會集中製作超級英雄電影,忽略無法瞬即帶來巨大收益的劇情片及小眾獨立電影。

這個憂慮並非毫無理據,每逢超級英雄電影上映都會霸佔大部分影院,同期上映的電影,場次被嚴重壓縮,惡性循環由此而起,票房收入不佳,電影公司自然不願投資。但這是否必然的情況?我們看看這兩星期的香港電影票房榜。排第一的,固然是《復仇者聯盟: 終局之戰》,排第二的是在金像獎取得佳績的港產片《淪落人》,第三位則是有關印度恐襲事件的《Hotel Mumbai 孟買酒店》。後兩者都不屬大型製作,但憑著坊間的口碑,即使面對強敵仍能吸引觀眾入場,當中《淪落人》的票房已突破千五萬,將會挑戰《一念無明》的千七萬成績。隨著《復仇者聯盟: 終局之戰》熱潮漸過,這兩套電影亦有望再次增長,延續好成績。這個經驗顯示,超級英雄電影固然令劇情片的路變得難走,但有口碑的話,也不是前無去路。

話分兩頭,超級英雄電影雖然賣座,但刀仔鋸大樹才是黃道,當中的表表者是甚麼?驚慄片。去年入圍奧斯卡最佳電影的《Get Out 訪‧嚇》,製作成本只是450萬美元,但憑著意想不到的劇情及種族問題的描繪,全球票房超過2億5千萬美元,讓擅長發行驚慄片的環球影業賺到盆滿缽滿。去年在港大熱的《屍殺片場》又是一例,成本只是大約20萬港元,最終卻成為亞洲熱門電影,捧紅導演及多位演員。超級英雄電影固然吸睛,但致勝方案並非只得一個。創意及深度,仍然是觀眾追求的重要元素。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