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聚嶺南》香港政局與人才培養

2019-07-08
 
AAA

gov1.jpg

作者: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劉智鵬

香港最近因修訂「逃犯條例」而引發一連串社會風波,引起各界不安,不少人甚至對香港的未來失去信心。有人認為這次社會爭議是政府管治失效的結果,也有人認為這是內地與香港之不可避免的矛盾,也有人歸咎於香港教育制度的失誤,更多人則不明所以,說不出問題的癥結所在。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以今日的智慧判斷今日的事情,恐怕不易得出令人滿意的結論。可惜香港社會不論官方民間都流行以今論今,結果往往莫衷一是,不但無法梳理問題,更遑論為後來者增添智慧。事實上當政務正在推動的時候,參與其事者對事情的未來發展往往有一種理所當然的想法,認為只要按部就班,就會得到預期的效果。就香港政府的施政而言,絕大部分措施都能夠按預期順利完成,這是好事也是壞事。只要成功的經驗不斷出現,為政者就會容易養成習慣,處處以線性方式思考和處理問題。然而人類社會並非機器,可以設定程式指示各部件配合操作。人有自由意志,社會是眾人自由意志總合的狀態,隨時可以令社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複雜問題。當事情出現非線性發展的時候,慣於線性思維的人往往不容易改變想法去應對問題。

香港今日的局面有其千絲萬縷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淵源,個人或少數人能力高低並非關鍵所在;主要的問題是,香港這種社會不容易培養出管治的人才,以致回歸以來不斷出現管治危機。回顧香港社會發展的歷程,不難發現香港在培養人才方面一直採取重理輕文的政策;學生從初中升讀高中,成績好的編入理科班,成績差的只能讀文科;這種情況大抵自戰後至今一直維持不變。大學的情況也大同小異,資源調撥嚴重傾向理工科。理工科涉及自然、科學、技術,要求真實、準確、系統化,也要遵從大量的理論及方程式,而且放諸四海而皆準。人類社會不成系統,習慣及價值觀因地因人因時而異,而且難分對錯。這些人的問題,並沒有包括在理工科的範圍之內。

重理輕文其實並非香港獨有,而是中國近現代大歷史的其中一個社會文化環節。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中國朝野一直認為,外侮不斷是因為中國科技不如列強。於是先有洋務運動的堅船利砲,然後是五四運動的科學旗幟,科技救國終於成為民族共識。誠然,科技救國在過去百多年的中國確實有其必要,而且做出驕人成績,對重建民族自信有重大貢獻。不過,社會向前發展,總會有一日離開復興救亡的狀態,進入現代社會發展的常規階段,這時候就需要各方各面的文理人才管治,社會方能健康進步發展。人文社會學科正正是研究人和社會的學科,學科內容往往多元而不規範,需要非線性的思維去處理,並非套用數理公式就可以解決問題。人文社會學科的人才,對於應對複雜多變的社會和國際環境必定更有把握。歐美先進國家在培養這方面人才上一直投入大量資源,亦在政府各個崗位上充分利用這些人才,包括政治領袖。

香港回歸已經超過二十年,世界政經形勢的變化亦愈見劇烈,香港社會應該認真思考如何培養人才,去對應更無法預見的未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