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珮帆:改革土地制度迫在眉睫

2019-09-25
葛珮帆
立法會議員
 
AAA

FARM1.jpg

近年,「解決本港深層次結構性矛盾」一直是社會熱點話題,而如何處理土地供應問題更是成為社會不同持份者的共識。對此,在本月初筆者所屬政黨於傳媒刊登全版廣告及召開新聞發布會,強烈要求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大量興建公營房屋以緩解社會怨氣,我們認為改革土地制度迫在眉睫。

「居者有其屋」一直以來都是保證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石,但這一住屋願景卻成了本港大多數人的切身之痛,尤其是對青年人,可望不可及。儘管特區政府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並做出一些措施,例如可滿足110萬人住屋需求的「明日大嶼」計畫,卻也要2030年方能讓首批居民入伙,遠水難救近火;又或者政府去年宣佈修改《長遠房屋策略》內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由六四比改為七三比,但由於沒有新增土地配合,也只是畫餅充饑。因此,如未能從根本上改革土地制度,則很難保障「居者有其屋」政策得以真正落實。  

筆者認為,要落實房屋供應目標,必須要有充足穩定的土地供應,而香港缺乏土地建屋,在新界囤積最多農地的地產商則難辭其咎。自八十年代開始地產商們以低價大量收購新界農地,但不少一直是閒置或荒廢狀態,在本港近4,400公頃的農地中,有過千公頃屬於四大發展商。 對此,政府應認真考慮使用「尚方寶劍」,即《收回土地條例》來儘快增加土地供應,只要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認為任何類別用途的土地符合「公共用途」,政府則有權作出「公共用途」的土地收回。儘管政府曾表示,該條例不可隨意亂用,因為有侵犯私有產權之疑慮,但非常時期,要用非常方法,即使只是收回十分之一,也有過百公頃土地,可有效解決燃眉之急。

他山之石,亦可攻玉。特區政府可參考借鑒南韓首爾或中國內地的做法,對長期荒廢農地的擁有人開徵懲罰性稅項,甚至不續約到期的地契以收回土地,盡快研究有關立法,阻止囤地投機行為。另外,公私營合作模式的「土地共用先導計劃」亦可大力推行,利用私人業權人的土地興建公營房屋,但是推行該計劃必須要有一個公開透明、認受性高、且可以受到公眾監察的機制,才可以讓市民放心。 

除土地供應不足之外,貧富懸殊、安老保障及青年上流等深層次矛盾也有待解決。反修例只是這場政治風波的導火線,背後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本港不同階層多年來累積的矛盾未能得到及時治理,才讓外國及港獨勢力有機可乘。政府想要重拾管治信心,有效施政,就必須要正視這些矛盾,痛定思痛,拿出壯士斷腕般的勇氣,做出大刀闊斧般的改革,對症下藥,方能使「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展望九月份市況,由於8月12日悉售的油塘新盤親海駅II於月內只註冊了當中的257宗買賣,即仍有約369宗成交將落入九月份的登記數內,連同八月下旬其他銷售的新盤計算,雖然九月初為一手推盤的空窗期,但筆者預料整個九月份的一手私宅買賣登記仍有力上試950宗至一千宗水平,按月料反彈三至四成,有望轉跌為升。

    陳海潮  202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