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漢宗:兩個女人之間的法律差距

2019-10-28
區漢宗
資深傳媒人
 
AAA

TW1.jpg

所謂「兩個女人」,是指林鄭月娥和蔡英文,二人之間的法律差距,牽動香港「一國兩制」出現最大危機和島內政治局勢丕變。

林鄭月娥曾在電台節目透露當年香港中學會考成績有3A5B1D,而其中物理只得D級成績。自會考「失手」後,她決定在預科選讀自己心愛的文科,最終入讀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系,於1980年取得社會科學學士學位。

蔡英文先後獲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法學士、康奈爾法學院法學碩士、以及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法學博士,曾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和東吳大學法學院。在李登輝當政時期,她是「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理論的主要起草人。

從二人的之間的學歷專業看,林鄭月娥和蔡英文之間的法律差距是巨大的。

林鄭月娥的法律短板,在修訂「逃犯條例」事件中暴露無遺。今年2月,林鄭月娥在未正式諮詢公眾的情況下,提出修訂《逃犯條例》。但《逃犯條例》原是一個主權國家中的某個地區與外國之間進行的國際刑事司法協助,不能套用於香港與內地的區際刑事司法協助。在法理上,主權國家之間或一個主權國家中的某個地區與外國之間進行的刑事司法協助,稱為國際刑事司法協助(International criminal justice assistance);一個國家不同地區之間進行的刑事司法協助,稱為區際刑事司法協助(Interregional criminal justice assistance)。修例在法理上的失誤,是把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的原則,錯誤地套用於區際刑事司法協助。

林鄭月娥由於缺乏法律常識,導致陳同佳殺人案引起的修訂《逃犯條例》,其蝴蝶效應釀成巨大政治風暴,不僅重創特區政府執政威信與「一國兩制」,更牽動中美、兩岸、中國外交、甚至中國經濟、環球經濟等重大議題,還啟迪了西班牙加泰羅尼亞、智利的街頭示威。

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6月12日接受英國廣播公司訪問強調,中央從未指示香港修訂《逃犯條例》,修例由特區政府自行發起。林鄭亦承認:「此修例並非由中央提出,我並沒有收到中央指示去做。」

林鄭由於缺乏法律素養,又加上自把自為閉門造車提出修例,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可估量。林鄭6月15日與建制派會面時多番道歉,形容自己提出修例是「撼頭埋牆」,「令建制派未來選舉可能受到影響」。豈但如此,反修例運動由第一天開始就和修訂《逃犯條例》無關,目的是要通過未來兩年半的四場選舉奪取香港政權,將香港變天,企圖奪取中央在基本法下的權力,要去中央化、去中國化,進而改變香港乃至國家的政治體制。

另一方面,香港修例事件嚴重衝擊台灣選情。去年「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大敗時,幾乎全台灣都認為,2020年總統大選勢必改朝換代,原本已經被逼到奄奄一息的國民黨絕地大反攻,甚至可望重返執政。不過千算萬算,沒人算到香港修例事件逆轉台灣選情,蔡英文不僅撿到槍,簡直是撿到送上門的大砲,於是她發表各種聲援香港反修例言論,迅速扭轉劣勢,民調從落後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十幾個百分點,演變為現在的領先平均12個百分點。有林鄭這個超級助選員,如無意外,蔡英文幾乎穩操勝券。

蔡英文的法律功底,無論如何在民主制度的諸多漏洞裡找奪權或固權竅門的技能,還是如何操弄法律達致政治目的,林鄭相距不止十萬八千里。近期,在蔡英文當局和民進黨「立委」主導下,一系列涉兩岸關係的「修法」相繼通過。「修法台獨」是在不對台灣地區體現一中框架的憲制性文件做直接修改的情況下,通過個別法律規定的修改,漸進、持續地推動「台灣主權獨立」與「一邊一國」。「修法台獨」的欺騙性、迷惑性更強,危害性更大。這不僅顯示蔡英文是死硬「台獨」分子,而且顯示蔡英文千方百計利用她的法律功底推動「台獨」。

兩個女人之間的法律差距,還體現在陳同佳於香港出獄願意自首而發生的角力上。陳同佳願意赴台自首,出乎蔡英文意料之外,若只是按照正常司法程序了結此事,蔡英文等於白白浪費了一個大好的選舉題材。所以蔡英文要橫生波瀾,要節外生枝,要將案子導向蔡英文選舉訴求的軌道。從陳同佳出獄願意自首林鄭與蔡英文交手的過程中,蔡英文對香港獅子開大口,漫天要價,其中尤以拒絕陳同佳入境,以及要求到香港押解疑犯最受詬病。面對台灣島內輿論的質疑,蔡英文當局調降了聲浪,明確表示會接受陳同佳投案,並設立聯絡窗口。在此過程中,林鄭求法律之外的「私了」,蔡英文要法理上的「主權」,林鄭一直被動挨打。

林鄭應該看到,眼下蔡英文的處境,是香港暴亂恐怖主義化,以及西方媒體在報導香港暴亂上的降溫。此趨勢使她利用陳同佳案套利的空間迅速縮小,加上對手韓國瑜也在短時間內將戰場轉移到台灣內部問題,所以林鄭對蔡英文獅子開大口要「主權」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不必低聲下氣求「私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禁蒙面法》為甚麼重要?原因是該法例正正針對滋生暴亂的「匿名效應」。所謂「匿名效應」出自管理心理學,指在不記姓名或在相互不瞭解的情況下個體獨立性、自主性得到充分體現的現象。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的經典著作《烏合之眾》,對於「匿名效應」對社會運動的影響有深入的分析。他直指「匿名性」引致個體喪失責任感,令個體變得原始、無理和情緒化。由於人們缺乏自我克制,因此逐漸接受集體潛意識的控制。在「匿名」的狀態和群體的掩護下,成為了「烏合之眾」孳生的「溫床」,令到社會動亂一發不可收拾。

    韓成科  202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