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系列一陳氏太極拳》

2019-11-14
 
AAA

 作者: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文高級文憑學生陳曉東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作為全國第一大拳種——太極拳,曾享有「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的美譽。其之所以能名揚四海,不在於拳法招式本身優於其他派別,而是背後潛藏的深厚文化底蘊。在拳理上吸收諸家武術流派之精華,融匯《易經》、《黃帝內經》、《針灸大成》等經典名著,在實戰歷程中結合陰陽動靜開合的原理,由此誕生。

陳氏太極拳的源流

太極拳源於明末清初時期,為陳氏第九代陳王廷所發明。據《陳氏家譜》記載:「在山東稱名手……陳氏拳手,刀槍劍棍創始人也。」,他在祖傳的108勢通背長拳的基礎上,博采眾家之精華、結合陰陽之理、參考中醫經絡學說、導引吐納之術,從而創立了一套陰陽相合、剛柔並濟的太極拳。除了所傳之太極拳外,還有炮捶一路、雙人推手、以及刀槍劍棍等器械。當中尤以推手技法,名揚天下。

dc28e78a-6085-40c9-94c6-06162c0d1891.jpg

何謂推手技法

推手亦稱「擖手」。其要點建立於在抓、拿、摔、化、跌、打及反骨等基礎上而衍生出的一種實用性技擊方法。推手以沾、粘、連、隨及纏絲勁為核心,同時也以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13勢為基礎,並輔以陰陽之理,從而在推手時做到剛柔並濟、輕重兼備、快慢相兼的效果。當然,除了以上的基礎拳法之外,感官的靈敏與否對於切磋而言,是成敗的關鍵。以觸覺來講,我們能透過皮膚去感覺對方拳勁的輕重、快慢、虛實、長短、和動向;在判斷上,透過當下所受的拳勁大小繼而判別對方出手的忽快、忽慢、忽進、忽退、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忽開、忽合、忽蓄、忽發。隨著內勁靈活變化的配合,在技巧上往往發揮到太極乘勢借力和以輕制重的特色。與之配合的,還有對戰時應該採取的戰術,例如「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的要訣,以達到意在人先,乘勢借力,克敵致勝為目的的一種高超技擊方法。

Tai-Chi-9.jpg

網上圖片

陳氏太極拳的拳理

拳法的演變,自然離不開拳之要義,太極拳術,亦是如此。其拳理源於太極二字,所謂太極,即太虛,為天地萬物之根本。「太」者,有極其至大的意思。「虛」者,空虛無物之意。太虛為空之境,真氣所充,神明之宮府。真氣之精微無運不至,故主生化之本始,運氣之真元。太極乘氣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這就是太極生陰陽之理。故練拳應循於陰陽、動靜、剛柔等太極之法,進而演繹為以屈伸、進退、開合、虛實、引進、收放、弛張等拳法精要。此外,在用意不用力的原則上,習武若能心靜則意專,意專則氣沉丹田,便可使太極的運動形式,鬆、圓、柔、活透過配合自身充沛之內勁,達至內外合一的境界。

陳氏太極拳的練功之法

瞭解太極拳自然免不了要究其練功之法。此可分為三大原則:立身中正、用力勿過以及呼吸自然。首先,在身法上,以中正為主。須將頭頂百會穴虛虛領起,並對準會陰穴,使其成一條線,上下垂直對準,如此便能讓其身軀不偏不倚,而身法便自然而然達到中正的要求。其次,用力勿過其實是練太極拳的原則,在此前提下,練拳者能專心於太極拳動作的柔和,來化去身體上原有的一股僵勁,從而讓整體動作能夠柔和地串連在一起,節節貫穿。這便是太極拳中其中一個變化——由柔生剛。這種變化也正正是太極拳法的特色之一,當拳法練至柔和之極,全身肌膚關節,處處鬆開,為有意識之鬆,無絲毫鼓勁之意,使身體各部產生富有彈力之掤勁,經過不斷加強,便可柔中生剛。最後,太極拳最獨具特色的便是這用意行氣。所謂意指的是意念,用腦的想像稱之為用意;而氣並非一般呼吸的空氣,它是指通行人體經絡的內氣。在太極拳的一招一式演變上,須先由腦的想像,再而引導肢體上的運行方式,從而練就意到氣到,氣到勁到。

陳氏太極拳的拳法招式

當提及到陳氏太極拳,纏絲勁和震腳是首要論及的方向。纏絲勁為太極拳之核心,是所有拳法動作之根本;震腳則為陳氏太極拳之特色,有益於氣沉丹田之功。纏絲勁意指運勁為螺旋形之纏繞運轉,其基本上可分為順纏絲和逆纏絲這兩方面。手心往外轉向上為順纏,往內轉向下為逆纏,此乃手部順逆纏絲之表現;膝蓋往外轉為順纏,往內轉為逆纏,此為足部順逆纏絲之表現。且纏絲勁會因運動中手足旋轉方向不同,故而會出現雙順、雙逆、甚至是一順一逆的纏絲變化。其展現的正就是陰陽兩儀互補之妙,其外表看似柔軟,實則柔中帶剛,剛柔相濟。透過肢體上動作螺旋運轉,以腰脊為軸,做到在技擊方面上,能以纏絲勁化解外來的壓力。對方要勁便以順纏給之,對方給勁便以逆纏受之。在以纏絲勁牽制對方重心的同時,選擇適當的時機乘勢反擊,以慢打快,四兩撥千斤,便可無形中將對方徹底擊倒。當然,纏絲勁的運轉在於體內的充沛內勁,動作與呼吸相配合,動作開展引伸為呼氣,合聚回縮為吸氣,一動則氣達四梢,一靜則復歸丹田。纏絲勁之所以為陳氏太極拳之核心,正因為一切動作,無論手法、腿法、甚至是步法都以纏絲勁為根本。因此,習拳者能透過動作之連貫,達到外練形式,內養中氣,內外雙修的境界,直到功夫練成時,自然而然會有一種渾厚的內勁貫穿全身,形於肌膚,便為之纏絲勁。
除纏絲勁外,震腳亦是陳氏太極拳的箇中精髓。其本義是指腳步強力落地,並重踏地面。運用得當,能在武術上提高一定的技擊效果。正如康戈武說過:「震腳具有調節全身氣力突然爆發,使動作震撼有力、內外合一之作用。」。當然,震腳與纏絲勁相近的地方在於兩者需透過配合呼吸吐氣,使氣易於沉入丹田,降低重心從而令身體趨向平穩。在對打時,震腳一般可分為五種制敵關鍵,一為震踩對方腳面,使其失去活動能力;二是震地時發出之聲響,可產生威嚇效果,致使對方心生畏懼;三在發勁的同時使用震腳,不僅能增加打擊強度與效果,亦可提高技擊效果;四在震腳之後,利用地面強力反彈,迅速變換身形,可使對方在瞬息之間無法立即反應。同時施以對方進擊或閃避,可收奇襲之效;五震腳之後,利用地面強力反彈,以氣勢與速度,連續上步進逼,可迫使對方無隙可逃。結合以上種種步驟,配合吐納之法,當氣凝聚丹田時,震腳之勁便可發。

陳氏太極拳的理論與文化內涵

陳氏太極拳在拳法招式雖然是變化萬千,但不得不提的是其背後的理論以及文化傳承。論及太極,人們只知太極是吸納百家之長,融匯不同學說之精華而生,實則卻不知太極的背後關聯。《太極拳論》開篇提及過:「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這裡的「無極」其實可以解讀成老子的「復歸於無極」裡的「道」。所謂道,乃天地萬物之本,是沿襲了陰陽變化之理,在陳氏太極拳的變化上其實起到一定的規範作用,至陰極而陽生,至陽極而陰生,兩者之間順應道法自然之規律,從而造就太極拳在其發展上雖然以「道」為基礎,卻能衍生出剛柔、動靜、虛實等概念,使其千變萬化,但也終究還是逃不出一個「道」字。因此,世人只知太極拳技法之高超,卻忽略其拳法上實則是「通乎道」的證明。習太極拳者,必先學其拳法形式,究其內涵,悟其理法。故陳氏第十六世傳人陳鑫於《太極拳譜》道:「太極之理,一言難盡。陰陽變化存乎其人。稍涉虛偽,妙理難尋。」,追求太極拳不能只重拳法形式,還要透過自身領悟,才能使其用拳之技法能有所裨益之餘,還能令太極拳本身的發展不再停滯於古人所傳之形式,而是有更好的理念將其完善,才不負古人的一番心血。

總而言之,陳氏太極拳作為我國的「國粹」,其蘊含的不單單只是長久以來不斷發展的歷史意義,還有其背後所體現的文化價值。不但融入《易經》、中醫等多種學說,更結合前人透過陰陽兩儀所悟的兩極之變化,匯聚百家之長,將這傳統拳法定於一尊,形成世人無論男女老少都熱愛的太極拳法。

 

參考來源:
蔡傳喜、湯立許:<非遺視域下陳氏太極拳的榮耀之身與尷尬之境>,《山東體育學院學報》第六期(2016年12月),頁38。
香港陳氏太極拳總會:<陳氏太極拳的起源>。擷取自網頁http://www.hktaizhi.com/style2
王西安:《陳氏太極拳 推手技法》(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年),頁1、4。
喬小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陳氏太極拳的傳承研究>,《拳擊與格鬥》(2017年7月),頁83。
洪允和:《陳氏太極拳 基礎24式》(新北市:允軒陳氏太極拳研究會,2015年),頁40-42、49、51-52。
趙世鵬、牛成龍、韓程爽、李睿:<淺析陳氏太極拳的修身養性價值及其作用機理>,《體育大視野》01期(2017年),頁216。
劉勇:<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陳氏太極拳傳承路徑的選擇>,《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5月),頁21。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下集會講八卦門

延伸閱讀
  • 江西竹林寺螳螂派相傳由清末西藏喇嘛三達和尚所創,後傳「一僧一道」。「一僧」是指僧人李觀清禪師(又名紅梅和尚);「一道」是指黃道人。李禪師所傳的,為長房功夫;黃道人則傳二房和三房功夫。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  202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