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言有信》種植治療解心結「秘密花園」助感悟生命

2019-11-21
 
AAA


0cd89403-f80c-4a3d-97a2-bd075401615b.jpg
位於瑪嘉烈醫院天台的種植園,由醫院社區健康資源中心及癌症病人資源中心合作統籌,開放予病人前來耕種。

面對心臟病、癌症等嚴重疾病,病人的心態非常重要,如果在復康路上得到支持及心靈寄託,治療成效或能事半功倍。在重重的醫院高樓中,隱藏著一個為復康病人而設的隱世小花園,瑪嘉烈醫院的社區健康資源中心及癌症病人資源中心為病人提供「另類」的種植治療,為病人心靈注入養份。

002.jpg

這個位於天台的種植園,由醫院社區健康資源中心及癌症病人資源中心合作統籌,逢星期一至五開放予病人前來耕種,植物及蔬果種類繁多,包括蕃茄、芋頭、蘆薈、迷迭香、薄荷等等。在這裏,復康病人可以親自照料專屬的植物,為它們澆水、施肥、翻土、除蟲,見證植物的生命循環。

004.jpg
性格內向的李麗嬋(右),參加種植活動後可輕鬆地與別人交流。

心臟復康者暨中心義工徐忠品是種植計劃的「台柱」,自2017年初至今,一直參與醫院綠化計劃,並帶領新加入的義工種植。「我每星期平均有兩天回到醫院做義工服務,於種植活動上,看見種子一日一日長大,開花、結果,順利收割,感到很滿足及快樂。當然,當幼苗被蟲害或被大雨浸死時,我會感到失望。不過慢慢地,我也學會放下執著,提醒自己要抱平常心,凡事盡力已足夠。」

社區健康資源中心主管梁嘉欣解釋,種植除了令復康病人有所寄託,過程中他們亦找到平靜、專注及希望,對生命或有另一番體會,有助緩解他們面對疾病的壓力及憂慮。「植物開花有時,枯萎有時,病人從植物的生命中獲得啟發,對生死有所感悟,對比自己面對疾病的心路歷程,可帶來慰藉。」

戶外活動本身是營造好心情的元素,活動同時凝聚病情相似的病人,有助復康病人建立社交圈子,分享感受及人生哲學,互相扶持走過復康路。

癌症復康病人李麗嬋加入種植計劃接近兩年,她透過每星期的種植活動,從帶領的義工身上學會很多種植知識,「談花說草」更讓內向的她可以輕鬆地與別人交流。「我曾經帶著沉重的心情出入醫院治療;現在為了去見自己親手栽種的植物,每星期我都開開心心地去醫院。即使到醫院覆診,心情都比以前輕鬆。」

而種植活動同時幫助復者鍛鍊體能,強化肌肉,對復康病人來說是一項不錯的運動。徐忠品指,為了加強鍛鍊身體,每次種植前會由位於美孚的住所步行到瑪嘉烈醫院,再加上種植服務中的澆水、曬泥、移盤等運動,笑言自己狀態回勇,體力猶如回復到5年前未退休的時候。

最重要的是,即使病人康復後,也能將種植習慣帶回家,延續種植所帶來的喜悅。資源中心更定期舉辦種植工作坊,由義工分享種植技巧,當中更有教人放鬆心情的環節,無論是照顧者還是復康病人,都獲益良多。

01200000028182136324394030963_s.jpg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