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高義:中國應繼續奉行韜光養晦策略

2019-12-02
 
AAA

2222.jpg

(本文為《灼見名家》專訪傅高義教授的報道,本網獲授權轉載。)

中國和日本在文化上原屬一衣帶水,兩國的交往可追溯至1500年前的隋朝,或日本推古天皇時期,但如今兩國關係時好時壞,緊張多於緩和,適逢哈佛大學榮休教授、美國著名亞洲問題專家傅高義教授訪港,介紹他的最新力作《中國和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並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暢談中日美三邊關係,以下是訪問的主要內容:

記:記者   傅:傅高義

隋唐時期日本學中國

記:中日之間交往逾千年,也有多次互相學習的歷史,什麼時候開始變成彼此看不順眼的呢?

傅:你看歐洲的國家,有時是朋友,有時也打仗,長期的歷史就是這樣的嘛!我認為,開始的時候,日本是向中國學習。隋唐時代,日本派「遣隋使」、「遣唐使」來到長安(今西安市,隋代稱大興城),可以說,(兩國)關係非常好。至於彼此交惡,也有幾次,第一次是在公元660年,唐朝聯合新羅,滅百濟、高句麗(新羅、百濟和高句麗,均為當時朝鮮半島上的國家)。日本(倭國)救援百濟,派艦隊與唐軍作戰,被唐軍擊敗。

唐朝與日本,不是長期交惡,也不是老百姓互相仇恨,那是軍隊對軍隊、高層對高層的事情。到了元朝,元朝皇帝忽必烈兩次東征日本,日本人當然反對元軍進攻。有些中國人認為元朝統治者是蒙古人,不是中國人,但元朝畢竟是中國人的朝代,元軍中既有漢人,也有朝鮮人,當然也有蒙古人,當中自然會產生一些仇恨。

到了15世紀末,豐臣秀吉攻打朝鮮,明朝皇帝派兵援朝,打了幾次大仗,逼退了日本軍隊,史稱「萬曆朝鮮之役」。1894-95年,中日又打了一場甲午戰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然而,中日之間的仇恨,要到二次世界大戰前爆發的抗日戰爭才達到頂點。

甲午戰後中國學日本

1919年五四運動之前,中國老百姓的覺悟不是很高,五四運動之後,中國老百姓的覺悟提高了。經過甲午戰爭的失敗,許多人想去日本留學,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儘管中日兵戎相見,但1895年中國戰敗後,卻有許多中國人東渡日本,包括蔣介石、孫中山、梁啟超,後期的魯迅、郭沫若、周恩來等,他們學習的內容包羅萬有,軍事、政治、文學、科學、醫學都有,那是一個很特殊的時代。

隋唐時期,日本人學中國,是少數人去中國學習;甲午戰爭後,中國人學日本,卻是各個方面都有。很多西方的思想,包括馬克思主義,都是從日本「轉口」到中國的。「社會主義」、「共產黨」這些詞彙,也都源自日文。在上世紀20至30年代,中國人向日本學習的東西太多了!

因此,我認為歷史上中日之間不全是「仇恨」或「對抗」,還有互相學習的地方。

日本仍有值得中國學習之處

記: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福澤諭吉等人提倡「脫亞入歐」、「和魂洋才」,學習西方不遺餘力,之後,很多日本人都覺得日本已是「西方國家」。到了21世紀,您認為日本人應回到亞洲還是繼續留在西方?

傅:日本還是會繼續留在西方國家陣營吧!福澤諭吉在明治維新後提倡向西方學習,覺得向中國學習沒什麼用,中國向西方學習新政、學習現代化都還未見成績。我個人看中國,儘管當時太亂,但那是過去的朝代在很多細節方面都沒有做好,讓「洋務派」官員以至朝廷面對極大困難。到了現代,簡單來說,我認為全世界包括中國都在學習西方,「共產主義」也不是中國本來的思想,跟「馬克思主義」一樣,都是從西方學來的,列寧也是西方人。二戰後,中國加入聯合國,也是「西方」的做法。當然,各國也會保留自己的傳統,不會完全西方化,但我認為今天(全球)基本已是「西方化」。

日本現在面臨的問題,是中國經濟規模已經超過日本,還有新科技的發展,中國的步伐也很快,但我認為在有些方面,包括企業的質量管理和安定的社會,日本還是做得比中國好,在這些方面,中國還是值得向日本學習。日本雖然從西方學習了許多,但很多東西還是日本自己的,當中既有從中國學來的(儒家、佛教)文化,也有向西方學習的產業管理做法,都揉合在一起了。因此,我認為,百多年來日本向西方學來的東西,到今天已有所改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大約從2008年到2012年,這時期中國經濟開始超越日本。今天,中國高科技的一些方面,也開始超越日本。今天世界的情況變得很複雜,「東」、「西」不是很容易能夠分得出來,中國學習了很多西方的東西,西方也學習了一些東方的做法,像美國向日本學習工廠質量管理便是。

今天,全世界的交流比以前多得多,在我們這個時代,「東」、「西」方再也不能像從前那樣簡單地分析了。

中國人看日本不全是負面印象

記:中國人也喜歡到日本旅遊,喜歡日本精緻的文化產品,對日本民間社會也頗有好感,但總是對日本的右翼政治主張和軍事擴張企圖感到很不自在,在這方面,想聽聽您的意見。

傅:中國人對日本的看法比較複雜,因為二戰時期日本人做了許多壞事,中國的老人都會記住。1990年代興起的愛國主義風潮,有關二次世界大戰(抗日戰爭)的電影、電視劇不停在大陸播放,很多中國年輕人受了那些影視作品的影響,因此對日本很反感,10年前,中國的輿論甚至指九成人對日本沒有好感。

記:1980年代,中日關係還不錯的時候,兩國還合拍過反思戰爭的電影《一盤沒有下完的棋》(日文:《未完の対局》),雙方都派出一線的資深演員參演──中方是孫道臨;日方則是三國連太郎。

傅:鄧小平1978年訪問日本,80年代中日關係還是不錯的,儘管不能說很好,因為經歷過抗戰的老人不少仍然健在,也有不少年輕人對日本沒有好感。我記得,1980年我在廣州中山大學看了一場電影,講述中日之間的愛情故事,我非常喜歡。但是我也記得,90年代,因為受到愛國主義的影響,很多中國年輕人把石頭扔到日本人的屋子上,所以(中日關係)比較複雜。10年前九成中國人對日本沒有好感,去年到日本去的中國遊客卻首次突破800萬,他們看到的日本人,並不是二戰時期的模樣,而是很客氣、很冷靜的,不一樣了。

記:為什麼近年中國人的憤怒都聚焦在釣魚台島(日方稱尖閣諸島)呢?

傅:中日之間歷史領土的爭議由來已久。我只能說,現在中國人的自信增加了,在許多地方都聲稱擁有主權,不僅釣魚台,還有南海的島礁。據我的理解,部分原因是爭議區域蘊藏着石油資源,中國日本都需要石油,本來中日兩國領導人有共識「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但是後來有中國人不同意,認為石油應該是中國的。儘管後來發現不是那麼多石油,但爭議已經形成了。

中日關係離不開中美關係

記:當前的中日關係是否也要考慮中美關係?

傅:肯定要的,現在日本人都「害怕」中國人,除了釣魚島/尖閣諸島的問題,前些年一些參與「愛國運動」的學生,把石頭扔到日本人的店子,包括日本大使的房子。不僅是日本人,全世界很多人都在考慮一個問題:現在中國的實力愈來愈強,軍隊的力量也愈來愈強,他們的力量將怎麼用?用得好的話,韜光養晦;用這個方法來解決,我想很多外國都會接受,但是若果用強逼的做法,強加於其他國家,很多人就會害怕。日本知道中國的經濟力量已經超過自己,中國軍隊的規模也比日本大,有些日本人覺得自衛隊的素質還不錯,但中國海軍目前已很強大,將來規模還會增加。在這個情況下,日本便要想辦法。我估計日本還是要依靠美國軍隊的幫助。中國的人口是日本的十倍,所以無論經濟力量、軍事實力,日本都難以匹敵。近年,中國的高科技發展也很快,要是中國用強逼的做法處理釣島爭議,日本要怎樣做?還是要依靠美國吧!要不然就要用原子彈,我想這也不是中國願意見到的。因此,我想未來30年,日本還要需要靠美國。要是未來中國與日本引起衝突,我想日本為了保護自己,也會很快製造出原子彈,這便會很危險。中國領導人的想法怎樣,我不曉得,但我希望中美有良好的關係,日本與中國也有良好的關係,這對中美日三國是最好的。

北京應先消除其他國家的疑慮

記:從歷史上看,中國人很少有擴張的歷史,西漢的霍去病六次北擊匈奴,已是2000多年前的事;剛才提到的元軍東征,也是十三世紀的事了。我們如何告訴全世界,中國人是個愛好和平的民族呢?

傅:中國軍事基地增加的速度很快,在南海島礁上填海建機場、派出船隻巡邏東海、釣魚島、派飛機穿越宮古海峽,這都讓外國人感到害怕。中國領導人會怎樣做?中國的愛國主義會怎樣發展?非洲吉布提(Djibouti)的港口已租給中國軍隊做基地。「一帶一路」我個人認為是好事,但必須先消除其他國家的疑慮,包括東海、南海的爭議,以至1979年的中越戰爭等。我想,在現階段,韜光養晦還是最適宜的做法,但現在好像不大講了,所以有許多外國人會擔心。

我也是一個「愛國主義」的美國人,但我認為中美兩國應該合作,現在中美之關的緊張關係,對中美兩國都不好,我們作為學者,我想應該幫助「下一屆」美國政府做得更好,本屆政府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就很令人遺憾了。

記:您對香港目前的局勢有何看法,有何建議?

傅:我想北京政府、香港特區政府可以多聆聽市民的意見,應有更聰明的做法。然而,具體怎樣做?毛澤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還沒有好好做過調查,也就沒有什麼發言權了。

 
延伸閱讀
  • 中國大陸正在加緊軍事備戰「武統」台灣,最早可能在2027年發動攻擊。中美交惡之際,這似乎是引起國際社會普遍擔心的熱門話題。
    我多次闡明我的觀點:台灣不獨,大陸不武。
    但是這個簡單而意義重大的觀點似乎不被大多數人理解和認同,因為他們聽到和看到太多關於兩岸有可能發生戰爭的揣測以及中美為台海可能發生衝突而積極備戰的報道。

    王向偉  202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