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野味、隔離與文明

2020-02-03
 
AAA

22222.jpg

中國一個野味市場的價目表。(取自網絡) 

2020年中國鼠年春節伊始,就被籠罩在一片新型冠狀病毒的陰影之中。病毒從何而來?線索指向武漢的華南海鮮市場販賣野生動物的攤位。

原來陽光下並沒有新鮮事,熟悉的劇情又再重演,和沙斯(SARS)病毒一樣,新型冠狀病毒也是由人們為飽口腹之慾,而大肆捕殺的野生動物身上傳來的。更早之前的內蒙鼠疫,溯其來源也是病從口入。野生動物對人類的報復,不幸在17年里竟上演了兩次。

中國人把野生動物稱為「野味」,從這稱呼中已經可以看出人們對這些動物的定位:供人食用的食材而已,而非有資格與人和諧共存的生物群體。吃蛇、吃鼠都只算是常規操作了,竟然還有人大膽到去吃身攜多種病毒的蝙蝠。這些食客並非都是無知的鄉野村夫,相反很多是有文化的中產。這些人雖然身體進入了文明社會,但頭腦還停留在遙遠的古代。

如果中國人的飲食文明還不改變,更多病毒入侵人類社會的案例還會發生。其實除了飲食文明,還有一些基本的文明禮儀,比如在公共場所不要大聲喧嘩,感冒打噴嚏要戴口罩等等,人們不是不知道,而是習慣了視而不見。直到疫情來襲,人們方如夢初醒,紛紛戴上口罩。

要改變這些古老的頑固的不文明習慣,須要教育,更需要法律的有形之手。雖然這些法律長久以來都有爭議,但回過頭看來,要促進中國人的文明規範,如果沒有立法強制,單以道德勸導,效果是不顯著的。在中國曾經也是頑症的酒駕,在「入刑」之後已經大幅減少。文明意識要在法律和道德教化的共同作用下,才能逐步培養出來。

在當前抗擊疫情的戰役中,對待同胞的方式也是對人類文明的考驗。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隔離確有必要,也是阻止疫情傳播的最有效途徑。但現在的情形是,很多人把湖北人當做一個潛在傳播病毒的群體另眼相看,酒店不讓住,路不讓走,更有甚者索性封城、封村、封路。

且不說這些行為的正當合法性,在現代化聯繫的今天,誰還能與世隔絕?隔離不是與世隔絕,更不是自我孤立。真的把路斷了,外面的米糧油菜等等物資也運不進來。各地成為一個個的孤島,相信裡面這些人也無法生存下去。

所幸的是,也有中國人發現不能如此對待自己的同胞。廣東、廣西、雲南等地先後由政府出台通告,給湖北籍人士提供了專門住所。這些舉措既能保證病毒不再無序擴散,也能溫暖人心。如果只是簡單粗暴地把同胞拒之門外,其實也不能確保自身平安。要知道,你怎麼對待別人,他日別人也會同樣對待你。如果下一次的疫區是你的家鄉呢?難道你也願意別人把你當傳染病人一樣避之不及?

現在已有一些國家開始阻止中國人入境,你就算洗得掉「武漢人」這個標籤,難道你還能不做中國人?作為中國人,在共渡時艱的時刻,如果只顧一己一地之私,那整個國家也很難眾志成城。此時此刻,還是少一點私慾與恐懼,多將心比心,增加理解,共渡難關。

人類文明不斷進步,中國也不例外。文明不但表現在飲食、禮儀上,更體現在人們對待他人的言行之中。是選擇相信「他人即地獄」,還是互相尊重、互相關懷,將是中國人的文明素質與修養的試金石。

 

(作者是中國廣西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副研究員)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歷經三年的反覆折騰,冠病疫情留給了中國很多教訓。這些教訓既包括如何及時準確地研判疫情,建立有效的防控體系,更包括及時調整防疫措施,減少公眾對疫情的盲目恐懼,盡量避免過度防疫給經濟和社會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于澤遠  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