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詠紅:從「恐鄂」到「恐華」情緒爆發

2020-02-03
韓咏紅
聯合早報副總編輯兼聯合早報網(中國)主編
 
AAA

21111.jpg

就在中國民間出現「恐鄂」情緒,有上海人拒與武漢人搭乘同一班航班的同時,在中國境外與世界一些國家,洶湧的「恐華」則在蓄勢待發。

隨着中國境內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確診病例逼近8000人、死亡人數約170人,一些外國企業與學府開始減少了對華業務與交流,民間對肺炎擴散的焦慮和恐懼,在一些地方更漸漸變調為抵制中國人的聲音。

英國航空公司本周暫停了所有往返中國大陸的航班,法國外交部鼓勵學校和大學暫停來自中國的交換生,加拿大有10萬名家長聯署要求學校強制剛從中國返回的學生至少在家待17天別上學,以杜絕病毒傳播的風險。

暫時性減少通航或暫停學生交流,屬於非常時期的應急舉措,但在一些地方,對疫情的恐懼也正上升為針對所有中國人的「恐華」情緒,其烈度,大致與相關國家和中國的地理距離成正比,貌似距離越近者越「恐華」。比如,韓國抵制中國人的民意就十分洶湧,總統府青瓦台官方網站23日出現題為「請禁止中國人入境」的請願書,至今獲得50多萬人聯署。韓國的一些餐館還貼出了「禁止中國人」的告示,連賭場都拒絕中國團。

新加坡的網上也有人發起「禁止中國旅客入境」的聯署,新加坡部長則是吁勸民眾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隨着新加坡發現的確診病例不斷增加(最新數字是13起),政府早前宣布持湖北護照或過去14天到過湖北的新訪客,不得入境或過境新加坡。在菲律賓,民眾抗議從香港出發的游輪抵達馬尼拉。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不過,對新型冠狀病毒反應最強烈,疫情激起「恐華」氛圍最洶湧的地方,不在別處,而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香港。

2003年沙斯肆虐時,香港是重災區,700萬人口中有299人被沙斯奪去生命,而沙斯在中國大陸的官報死亡人數也只比香港多40人。香港受創之重可見一斑,如今再次面對武漢肺炎的威脅,港人的深切焦慮和恐慌,可以想像與理解。

但在另一方面,這場肺炎疫情也再次演變成一場社會焦慮心理推動的陸港脫鉤趨勢,反修例運動的核心規律又被複制了一遍,香港新一輪危機眼看就要上演。

這不,港府星期一(27日)在民意壓力下,宣布拒絕湖北省居民以及任何過去14天到過湖北省的人(香港居民除外)入境,泛民主派議員認為還不夠,必須立即全面「封關救港」,並恫言若港府不採取行動,就在全港18區發起示威。此前幾天,在反修例運動期間成立的香港醫管局員工陣線,23日晚間就聯同其他醫療組織發聲,施壓港府立刻拒絕旅客從大陸入境香港,否則不排除以工業行動抗議。

而在港府進一步妥協——宣布局部封關並暫停陸客自由行後,反對者也加碼施壓,醫管局員工陣線擬於下星期一發起罷工,香港公立醫院護士的「軟罷工」已啟動,集體請假者逾百人。

將一座城市全面隔離,是不是控制傳染病的有效措施或必要措施?這個問題難有科學與肯定的答案。從新型冠狀病毒發源於武漢,判斷武漢人都「高風險」,再推論到所有中國人或到過大陸的訪客都是潛在的病毒攜帶者,必須隔絕,這樣的擔憂是否過慮?

數字顯示,截至星期四全球發現的7800多個確診病例里,半數以上集中在武漢,流傳到中國境外的約100來個,未進入境外社區,可以說,在中國中央政府下令以後,中國官方與國際社會已經採取的防控疫情傳播努力,還是有效的。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激起的「恐華」情緒背後,有着一些國家與地方此前就存在的「疑華」情緒,其中存在的根深蒂固原因,值得中國官方重視。但是誰也不應以恐懼為由,放棄理性與同理心。也因此,中國社會出現歧視湖北人的「恐鄂」情緒就尤其讓人難過,殊不知下一個被歧視的對象可能就是中國人集體。

所有瘟疫都是對人性的考驗,可惜歷史屢屢證明,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對於這場疫情,目前最樂觀的希望是在武漢「封城」與全中國居民普遍「自我隔離」兩周以後,新增病例會如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預言般在10天左右見頂,之後不再大規模增加。屆時,中國大陸尤其是武漢仍需要一段時間讓確診病例降至零,但是世界將能看到,這場瘟疫的規模開始受控,而隨着各地經濟所受的影響浮現,各種「封關論」也可休矣。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歷經三年的反覆折騰,冠病疫情留給了中國很多教訓。這些教訓既包括如何及時準確地研判疫情,建立有效的防控體系,更包括及時調整防疫措施,減少公眾對疫情的盲目恐懼,盡量避免過度防疫給經濟和社會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于澤遠  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