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李文亮事件突顯中國社會安全感危機

2020-02-13
路易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0-02-13 at 10.08.57.jpeg

率先透露武漢傳染病疫情的醫生李文亮因感染新型冠狀病毒醫治無效去世。這位「吹哨人」的死訊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井噴式爆發。

這爆發前無古人,筆者的社交賬號出現了持續4個小時的刷屏,連平日對社會事件默不作聲或礙於供職機構的背景而謹言慎行的朋友都發出了「怒吼」。一份民間流傳的官方輿情報告顯示,事件發生12小時後,僅微博平台上該話題就觸及了十幾億用戶。

當然其中有客觀因素:中國可能從未有過十幾億人同時宅在家中捧着手機的時候,而死訊傳出的時間也正是網絡傳播的黃金時段。相信那一晚中國的網絡監管部門也蒙了,更是任由大家的悲憤在網絡傳播。

這場網絡「國葬」令人震撼。

中國的悲劇不可謂不多,一個人的死何以點燃所有人的情緒?

中國上一位「吹哨英雄」是17年前的蔣彥永。當年,政府衛生部門隱瞞沙士疫情,這位國家級的老軍醫賭上了自己的晚年生活,向外媒披露他所掌握的病例數量等信息,最終使得時任衛生部部長張文康被免職,從而推動中央政府全面動員抗擊沙士。

然而與蔣彥永不同,李並沒有思考民族的興亡,也不是「發出最後的吼聲」,他只是將醫院內部關於未知病毒的消息在微信群組發出來提醒自己的同學朋友注意防護。做英雄需要勇氣,普通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如前者般英勇就義,但都會像李文亮那樣盡自己的能力保護身邊的親友。然而這樣一個踏實工作、不惹事、不談社會責任感、只是關心他人、說真話的人,竟被警方當作造謠者傳喚並簽署「訓誡書」,最終落得家破人亡,這是最讓人痛心。

因為我們都是李文亮。

另外,這次爆發除去共情因素外,更折射了國人長期以來的不安全感。這種焦慮隱藏在、或者說伴隨着中國近年高速發展的全過程。經濟數據亮眼,嫦娥上天,蛟龍下海等一系列成就,還是掩蓋不了普通人命途之脆弱,一場公共健康危機就把「中國夢」打回原形。

國人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強大的國家卻保護不了我,甚至我想「講真話」保護身邊的親友都不被允許,普通人的生命在這個體制強大的政治邏輯前似乎並不重要。而就在疫情爆發三個月前,中國民眾剛剛經歷了近年最昂揚的國慶慶典,民族自豪感正處於巔峰,這盆冷水痛徹心扉。

著名社會學家馬斯洛將安全需求列為人類五層需求體系的第二層。缺乏安全感,任何所謂尊嚴和成就感都是空洞的。

這種焦慮不分階層。窮人掙錢買平安,富裕階層紛紛選擇移民,轉移資產。這不是催人奮進的動力,而是國家的恥辱。筆者孤陋寡聞,縱觀歷史各個時期綜合國力前三的國家,是否同樣出現過精英及財富大規模外流的現象?

筆者不怕疫情,中國人什麼沒見過?殺傷力強如沙士,最終也銷聲匿跡。怕只怕疫情過後一切如舊。任何制度都有利弊,集權的中國模式可以有針對性的高效推動發展,快速解決危機。即便是面對此次疫情,中國政府調配資源的能力仍是首屈一指。然而,也正是這種模式唯上的本質將疫情拖到了難以收拾的境地,17年前的那場危機除了大愛無疆的感動和醫生治療的經驗外,什麼也沒有留下,於是17年後,一切好像都未變過。

然而民眾的怒吼絕非徒勞,洶湧的輿情迫使國家監察委員會啟動李文亮事件的調查。筆者希望此次調查不要局限於李文亮的名分,或者哪幾位警察、哪些官員需要負責。調查方向更應指向未來如何杜絕同類事件,甚至再進一步:如何建立讓人民更有安全感的制度,這才是對國家的未來負責。

有人認為這將損傷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的信心。事實上,一個人、一個組織能謙卑的修正自己的缺陷才是真正自信和強大的表現。危機就是十字路口,向左走還是向右走決定未來生死存亡。筆者敦促官方就此開啟反思,推動改革,不要再執拗於所謂「四個自信」和「維持穩定」。什麼是穩定?民心向背才是真的穩定。

有人會問,改革從哪開始?筆者看來就從最簡單的「講真話」開始。當年鄧小平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使中國正式走向繁榮,如今正是急需借鑒歷史的時刻。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歷經三年的反覆折騰,冠病疫情留給了中國很多教訓。這些教訓既包括如何及時準確地研判疫情,建立有效的防控體系,更包括及時調整防疫措施,減少公眾對疫情的盲目恐懼,盡量避免過度防疫給經濟和社會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于澤遠  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