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詠紅:對中國崛起的兩種看法

2020-02-24
韓咏紅
聯合早報副總編輯兼聯合早報網(中國)主編
 
AAA

2111.jpg

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暴發,對中國的國際形象以及外界對中國崛起的信心會帶來什麼影響?

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公開指示「全力做好防控工作」剛過一個月,武漢「封城」近一個月的此時,中外不同群體對以上的問題,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論點。

一種看法認為,冠狀病毒疾病暴露出中國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嚴重不足,17年前中國為沙斯付的學費都白交了,官員依然麻痹大意,依然可能存在瞞報,拖累武漢人民、湖北省乃至全中國的經濟與社會生活都付出沉重代價,還導致病毒傳播到境外與國外。

這派看法認為,經此一役,國際社會將看到中國的脆弱,對中國崛起的看好度將大打折扣;中國的經濟巨輪驟然「靜止」對全球產業鏈造成的衝擊,中國旅客不出門對他國旅遊業的打擊,都將深深敲響警鐘,讓國際企業明白切不可把雞蛋都放在中國這一個籃子里,失去信心的中國本國企業與精英也會加速外流。

第二種看法則截然相反,認為在最高領導人一聲令下以後,中國展現出強大的動員力、決心與掌控力。一方面多地迅速執行「封城」,限制人員流動等防疫措施迅速深入到各地基層、農村等社會的毛細血管;另一方面,3萬多名醫務人員從全國各地馳援湖北,中國只費了十幾天就建好兩家醫院。尤其驚人的是,一系列強烈甚至極端的封控措施,在一個有十幾億人口的國家得到相當有效的實施,大部分民眾願意服從與配合。按照美國《紐約時報》估算,全中國約7億6000萬人口生活在某種封控中,這一數據在這一派人士眼中,恰恰說明中國體制之強大以及最高領導人權力之牢固——美國鷹派、台灣獨派等指望看大陸出洋相者肯定「驚呆了」,「他們內心都在發毛!」

兩種相反的解讀,反映的是兩種不同視角,猶如形容一個杯子究竟是半空還是半滿,是個永遠沒完沒了的爭議。

那麼上述兩個觀念哪個更靠譜呢?客觀而言,兩者都有依據。

前者部分預言估計將成真:國際企業將加速產業鏈的重新布局、分散投資、避免過度依賴某個單一市場,相信也會有更多中國的經濟精英把資產、子女甚至把自己都送到外國去。但中國的政治與社會穩定也不會因此而動搖,在疫情過後,經過這場風浪的領導層將以實際努力填補公共衞生機制上的短板、堵漏洞。與此同時,中國現行的一套國家動員體系與管制手段因再次被證明為有效,仍將持續下去。

這不,在一個月的密集奮戰後,中國境內疫情一再出現積極信號,2月19日的新增確診病例為394例,較此前一天的1749例出現斷崖式下降,預示着「持久戰」將走向「殲滅戰」。北京和成都本周開始出現久違的堵車,民眾歡欣雀躍、奔走相告。

眼下,中國中央與各地政府除了要繼續應對疫情殲滅戰,「復工戰」也迫在眉睫。今年的超長春節結束後,各地理應在11日復工,但進度遲緩。中國媒體普遍引用的數據稱,截至2月16日全國復工率僅為42%,大量中小企業面臨着外地工人返工難、交通物流不暢、產業鏈配套難等問題。

中國這部大機器能否趕緊恢復運作、經濟趕緊回彈,決定了它今年能否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更將影響國際社會對中國市場與供應鏈的信心。蘋果公司幾天前宣布,受中國疫情拖累,將達不到今年第一季度的營收目標,蘋果的代工廠富士康也否認有目標在本月底恢復五成產能。這只是外企受影響的冰山一角。

當然,即使沒有這場冠病疫情,因中美貿易戰、中國自身成本高漲等原因,國際產業鏈的重新布局本來已在進行中。2019冠狀病毒疾病將加速原有的變化,但不會挫傷中國發展的大勢。如同這些年走過歷次波折與災難一樣,中國將翻過這一頁;但也正如歷次波折災難都有無辜人們受到損害,在這次疫情中付出了代價的人們,尤其那2000多個逝者的親人,所承受的永久損失與傷痛,不論未來個人或國家取得怎樣的經濟成就,這份損傷都難以彌補。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歷經三年的反覆折騰,冠病疫情留給了中國很多教訓。這些教訓既包括如何及時準確地研判疫情,建立有效的防控體系,更包括及時調整防疫措施,減少公眾對疫情的盲目恐懼,盡量避免過度防疫給經濟和社會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于澤遠  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