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疫情下的悲劇帶來的感動和反思

2020-03-09
吳桐山
學研社研究員、時事評論員
 
AAA

收到一位朋友分享的圖片故事。這是畫家劉星雄根據鍾南山院士講的真實故事創作的布面油畫創作稿一一《家•國悲慟》一一孩子一路走好,天堂裡爸媽在等你。

鍾南山講:武漢有一個三口小家庭,夫妻倆帶著一個剛過三歲的女兒,過著幸福的生活。可愛的女兒,漂亮活潑,街坊四鄰都非常的喜歡。可是罪惡的新冠肺炎卻向這三口之家伸出了魔爪。

先是女兒的爸爸走了,擔架將蒙著白布的爸爸抬出家,不明就裏的小女孩哭著,追著要爸爸……

過了幾天,她的媽媽也走了,當抬著媽媽的擔架出家門時,小女孩明白了。

她掙扎著叫著:媽媽,我要和你一起走,不要扔下我。

又過了幾天,這個可愛的孩子也走了。

醫護人員看見孩子的小手緊緊的攥著一張照片,那是她剛滿三歲時和爸爸媽媽的全家照。

此情此景,這些看慣了死亡的醫護人員全部號啕大哭起來。

講到這裡,鍾院士禁不住老淚縱橫。

螢幕截圖 2020-03-09 下午12.58.44.png

作者提供圖片

我看完也濕潤了眼眶。做了別人的爸爸,就由青年步入了中年,以前我很少哭,看什麼書、什麼電影都不會哭,現在變得很容易哭。

我跟我的女兒也聊過死亡,她問我們要活到多少歲,我說:我希望跟媽媽一起活到120歲,她說:我們走了,她也跟我們一起走。我說:那是因為你現在的生活裏只有爸媽,你當然會這麼說,但是你以後會認識很多人,會有自己的生活,也會有自己的孩子,到時候你就有活下去的理由。

我也跟女兒聊過病毒。我是這麼跟她解釋的:病毒是會死人的,每個人當然都要拼命活下去。但對大自然而言,人和病毒是同等重要的。病毒就是一些基因片段,自然在分裂複製的時候也可能出錯,釋出成為病毒。正是因為會出錯,所以大自然才會這麼豐富,有這麼多的物種。所以病毒對個人很可怕,但對大自然而言,它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跟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一樣的。病毒在物種進化和物種多樣化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這故事很感人,孩子是令人心痛的,但是我個人不是很喜歡把病毒看作敵人,仇視病毒,說病毒伸出魔爪那種語言風格,因為這背後的態度是反科學的、反自然的。我們要努力做好防疫保護,研製藥物和疫苗,但是仇視病毒對此並沒有幫助,病毒沒有大腦,它不會因為你用文宣仇視它,它就瑟瑟發抖。人殺人,是可恨的;但病毒殺人,它沒有做錯。這就像獅子在草原上捕食獵物,它錯了嗎?

這個病毒在武漢對青壯年甚至小童的殺傷力都比較高,這個我解釋不了,但事後真的應該好好反思。在其他地區,死亡的都是老年人居多。香港大學的研究指年長者感染死亡率是年輕人的十倍以上,中國疾控中心早前公佈的數據指,80歲以上人士死亡率是14.8%,39歲以下只是0.2%。那麼大家推算一下,一家三口,都是39歲以下,居然三個都不幸染病死亡,這個機率是多低?十億份之8的機會,遠遠比中六合彩頭獎還要低。當然,這是三個獨立感染個案的計算方法,由於一家三口肯定不是獨立個案,機率一定會遠比這個幾率為高。但也可以十分肯定,如果39歲以下組群只是有0.2%的死亡率的話,一家三口竟然同時死亡,這個機率也是非常非常低的。但在全國一共死亡約3000人情況下,武漢竟然傳出多個這樣的悲劇家庭,在令人不勝唏噓的同時,我認為背後的原因是值得深究的。這不是為了追究誰的責任,而是為今後的防疫工作積累經驗教訓。

無論如何,大家的共同願望都是希望疫情儘快過去。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歷經三年的反覆折騰,冠病疫情留給了中國很多教訓。這些教訓既包括如何及時準確地研判疫情,建立有效的防控體系,更包括及時調整防疫措施,減少公眾對疫情的盲目恐懼,盡量避免過度防疫給經濟和社會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于澤遠  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