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成:失落桂冠是改革契機

2020-03-24
戴慶成
學研社召集人
 
AAA

454.jpg

隨着2019冠狀病毒確診數目急速上升,近來香港社會焦點又再次落在疫情會否於社區暴發的問題上。上周二一則與疫情無關的重大新聞,很自然沒有引起港人相應的注意。這則新聞就是美國傳統基金會當天發佈的2020年經濟自由度指數中,香港首度被新加坡超越,只能屈居全球第二位。

環顧全世界,目前較為著名的經濟自由度指數有兩個:一個是由美國傳統基金會編製,另一個是加拿大的弗萊舍研究所編製。這些指數皆主張經濟自由度與經濟發展水平成正相關關係,即經濟越自由,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自從美國傳統基金會指數編製以來,香港由於長期推行積極不干預政策,在過去25年一直雄踞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的寶座。

實際上,回顧香港自二戰後所創造的經濟奇蹟,確實也印證了經濟自由度促進經濟更繁榮的理論。在香港,政府不會直接插手商業運作,而是着重建立優質的營商環境。多年來,港府的「大市場、小政府」理念吸引了大量海外私人投資流入,從而促進香港經濟發展。

但不消說,踏入21世紀,單靠自由市場顯然已經不足夠。一方面,外圍形勢劇變,不少鄰近地區例如新加坡、韓國等,都藉着政府更積极參与經濟,在經濟增速上跑贏香港;另一方面,港府仍然過度沉迷「積極不干預」的施政理念,以致最自由經濟體成為了部分官員懶政的擋箭牌。港府捆起雙手,其效果無異於自綁捱打,在國際競爭中不進則退。

更甚的是,香港坐擁「最自由經濟體」的頭銜、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衍生了大大小小的社會問題。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早年將公共屋邨商場售予私人企業領匯,將公產私有化。

在以前,雖然政府管理公共屋邨商場的效率未必理想,但畢竟商品價格便宜,對低收入人士來說是另一個選擇。可自領匯接手後,雖然改善了街市商場環境,卻也迎來了租金大幅提升,以致商戶怨聲載道。

許多住在公屋的基層老百姓紛紛投訴,除了商店受影響,昔日街市變成連鎖店基地後,他們也被逼「捱貴貨」,生活百上加斤。

對於這個問題,政府原本有責任為公屋居民提供合理服務設施,就算要引入市場機制,也應嚴格監管。然而,港府一直奉行「大市場、小政府」施政理念,堅持不積極處理。港人就只能靠自己,怨聲載道。

近年困擾港人的房價問題,同樣是港府過分倚重市場自由放任的衍生品。香港是外向型經濟體系,一直以來都極容易受到外圍經濟環境的影響。過去十多年,美國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引致大量資金流入香港的投資市場,增加資產泡沫,樓價飆升,為港人帶來困擾。

可惜,一直奉自由市場原則為圭臬的港府,擔心以任何形式干預市場,會予人操控市場的壞印象,嚇退外來投資者。所以就算香港樓價不斷上漲,當局也只是慢條斯理地推出壓抑樓價的措施。

港府打着「積極不干預」市場運作的旗號,後果有目共睹。過去幾年,香港樓價不斷創歷史新高,沒有物業的港人只能任由大地產商魚肉。

可以說,「最自由經濟體」這塊香港在國際上的金漆招牌,今時今日已經不合時宜,甚至是弊病叢生。在所謂「自由」市場下,港府「積極不干預」,逃避照顧弱勢群體的責任,導致近年香港的貧富懸殊達至歷史新高,威脅到社會的穩定。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香港這次失落「全球最自由經濟體」桂冠正好是改革的契機。當局應該拋開死抱「積極不干預」之原教旨主義的迷思,付諸行動解決社會上深層次問題。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讓改革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為低收入的群體提供切實的基本生活保障,才是為政者的頭等任務。否則,香港即使享有經濟自由,也不能保證社會繁榮穩定!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做生意切忌「心存僥倖」,而且還需要「兩手準備」,大家亦不見得是「沒有選擇」。例如,對物業投資者來說,明明已入不敷支,為何仍要「死撐」下去?既然利息太貴,租金回報太低,還不盡快賣資產?

    寒柏  2023-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