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樂文:留家以後

2020-04-01
余樂文
文化工作者
 
AAA

WhatsApp Image 2020-04-01 at 17.07.31.jpeg

香港的疫情至今未退,政府推出新一輪措施,希望控制疫情。市面聚集的人數被限,食肆經營方式要改,電影院亦與健身室等需要一同關閉十四天,艱苦經營下再被捅一刀。

電影業的嚴冬,早在農曆新年假期後開始。隨著內地輸入個案增加,並逐漸出現本地感染個案,入場的觀眾急插。院商實行隔行買飛等措施自救,期望重拾市民買飛睇戲的信心,奈何二、三月上映的電影戲碼較弱,事倍而功半。第二波疫情隨著港人由海外回流而致,入場睇戲的觀眾更是寥寥可數。在政府要求閉關戲院前的一、兩天,全港的每日電影票房不足百萬,即是說每日只有幾千人願意入場睇戲,絕對無法做到收支平衡。

不入戲院,日常改為留家尋找娛樂。睇劇還好,與一向睇電視的習慣分別不大。但在家多睇兩齣新戲,你就發現入戲院的體驗無可代替。睇特效極多的大型製作,在家的熒幕及音響都無法造出澎湃感覺,氣勢銳減;睇戲情文藝片,沒有了戲院的密閉空間,只要禁不住玩電話的習慣便破功,打亂了電影的節奏。不少外國演唱會、管弦樂團及音樂劇,也因應留家隔離亦限時免費上架,可惜也面對同樣問題。缺乏現場感的現場演出,感動及震撼也不再。網上暢遊博物館也令人失望。沒有博物館的整體氛圍,沒法在展品身邊遊走,以不同角度細看,只能在電腦前不斷按滑鼠,連集中精神睇也有困難。

活在互聯網世代,我們因應疫情留在家中,沒從前那麼沉悶,還有娛樂選擇。但這段日子也教曉我們,網絡世界不能完全取代現實生活。人與人的接觸本來就很可貴,在日常生活的實體經驗就是不能取代。學懂珍惜,或許是我們在疫情中的最大得著。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