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一個客家籍外交官的往事

2020-04-24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冠狀病毒肆虐,中國外交部的發言人們,成了亮相最多的公眾人物群組之一。這些人應對媒體的表現,褒貶不一,在香港更是爭議之聲不絕。筆者不諳時政,無意對耿爽華春瑩趙立堅們評頭品足,只是聯想起晚清時期名震海內外的中國外交家、筆者的客家同鄉黃遵憲。

IMG_5418.JPG

出使足跡遍及歐美日,號稱「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黃遵憲從1877年(光緒三年)開啟外交官生涯,歷任駐日本使館參贊、駐美國舊金山總領事、英國使館二等參贊、新加坡總領事等。

IMG_5419.JPG

黃遵憲不僅是頗具全球視野的外交官,亦是充滿遠見卓識的政治家。他出使東瀛,有感於明治維新,著述《日本國誌》。全書共四十卷,五十餘萬字,詳細論述日本變革的經過及其得失,藉以提出中國改革的主張,成為中國戊戌維新的啓蒙讀物。

調任回國之後,他參加上海強學會,參與創辦《時務報》。出任湖南按察使期間,積極協助巡撫陳寶箴推行新政,又延聘梁啓超主講「時務學堂」,支持譚嗣同等組織「南學會」。

IMG_5421.JPG

IMG_5422.JPG

出使海外多年,黃遵憲對各國制度設計頗有研究。關於政治體制改革,他傾向於英、日的君主立憲制,而非美國的總統共和制。1882年至1885年他出任清政府駐三藩市總領事期間,親眼目睹了1884年美國大選。他的《紀事》記載了當時的觀感,但得出的結論竟然是「共和政體萬不能施行於今日之吾國」。這一主張,與推翻千年帝制建立共和的另一客家人孫中山,大異其趣。

除了在政治、外交領域卓爾不凡,黃遵憲還是詩文功底非常深厚的才子。大凡在政商界有些成就者都喜書畫及詩詞歌賦,但黃遵憲寫詩不是「業餘愛好」,而是專業界的領跑者。最為香港人熟知的是,中國前總理溫家寶在2003年及2012年訪港,兩次引用黃遵憲的一句詩「寸寸河山寸寸金」來形容他的愛港之情。

1848年生於廣東嘉應州(梅州),四歲讀書,十歲學詩的黃遵憲,被譽為「詩界革命的主將」。康有為曾為他的詩集《人境盧詩草》作序,梁啟超的評價更高「近世詩人,能鎔鑄新思想入舊風格者,當推黃公度」;「公度之詩,獨闢境界,卓然自立於二十世紀詩界中,群推為大家」。

IMG_5425.JPG

IMG_5427.JPG

對於客家文化象徵之一的山歌,黃遵憲誠為「一代宗詩」。「土得掉渣」的山歌,經他的闡釋變得令人神往:「瑤峒月夜,男女隔嶺唱和,興往情來,餘音裊娜,猶存歌仙之遺風,一字千迴百折,哀厲而長,稱山歌」。黃遵憲還輯錄九首客家民歌在《人境廬詩草》之中,藉此提昇客家歌謠在中國民俗文學創作的地位。

因為出使海外,黃遵憲途經香港五次。次數不算多,但他對香港這個「中途驛站」作出的貢獻,卻頗令世人驚訝。有恆生大學的學者認為,在香港開埠早期的文學創作中,最有名的,首推黃遵憲的〈香港感懷十首〉。十首全是五言律詩,內容涵蓋晚清香港的風俗面貌,史料價值殊為珍貴。

IMG_5428.JPG

此外,香港被英人侵佔後,社會風貌發生巨大變化。從大陸初到香港者,對西洋的外貌服飾、宗教禮儀、生活習俗、語言文字乃至歐陸風格的建築物等,無不感到新奇。他的《香港感懷》出現了傳統詩歌中從未有過的題材,令人耳目一新。

傳統的外交官,予人的印象是儒雅、謙遜、大度。以筆者的理解,外交官不僅要有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俯仰天地的境界、悲天憫人的情懷,還要博覽群書兼有經國濟世之才。當然,這些要求在今天看來,可能是太高了。

IMG_5429.JPG

IMG_5430.JPG

IMG_5431.JPG

 

筆者郵箱:lammy1238@163.com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客家習俗也是「與時俱進」,根據沙頭角《吳氏族譜》記載,該宗族先民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從梅州大埔遷居羅浮山畔的博羅,後輩再遷徙至沙頭角。他們把大埔原鄉的鯉魚燈變成面向海洋的沙頭角「魚燈舞」,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港深沿線的客家人「耕漁而外,不廢弦歌」,傳統的客家山歌自然洋溢「山風海韻」,歌詞也就有了濃厚的海洋氣息。

    林文映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