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成:港人參與街頭抗爭為何減少?

2020-06-08
戴慶成
學研社召集人
 
AAA

4333.jpg

經過四個多月相對平靜的抗疫日子後,香港政局上星期又再度風起雲湧。首先是備受泛民主派批評的《國歌條例草案》,事隔16個月終於排在上周三(5月27日)重上立法會恢復二讀辯論。緊接着在上周四,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全國人大會議就制訂香港國安法的決定草案進行表決,也毫無懸念地高票通過。

在香港熱門網絡討論區,不難發現港人對這兩大爭議法例,尤其是香港國安法的一些有趣反應:在初期,網上世界瀰漫著一股末日氣氛,許多網民驚慌地紛紛下載用來逃避追蹤的應用程式VPN;但過了一天後,網民們很快就消化恐懼並重整旗鼓,號召巿民重返街頭反抗。

令人意外的是,與網上同仇敵愾要和北京當局背水一戰的聲音相比,現實中卻出現了另一番景象。在中國全國人大會議宣布有意審議香港國安法後的首個星期天,只有數百名網民參加了「反惡法大遊行」,計劃從銅鑼灣遊行至灣仔修頓球場,但期間很快就被警方驅散。到了上周三立法會審議《國歌條例草案》,參與的示威者也是廖廖無幾,與去年反修例運動的大規模人數相差甚遠。

無論是網絡抑或是近來的多個民調,都顯示北京實施香港國安法激起了許多港人強烈不滿。但為何近來參與街頭抗爭的港人人數卻不似預期,而是出現「網絡熱、社會冷」的情況呢?

某程度上而言,這或許和警方嚴密布防的新策略有關。在去年反修例衝突期間,示威者一旦聚集,就會出現打砸店鋪、縱火等暴力行為。香港警方吸收了這個教訓,上周一早就部署應對,並且「以快打慢」阻止暴力擴散。

以上周三為例,當天有網民發起包圍立法會反對《國歌法》行動。我一大早到現場觀察,甫走出地鐵站,就見到警方在多個地點設立封鎖線,禁止市民前往立法會;走到立法會附近,更是五步一警察,十步一崗位。相比之下,無論是2014年的「佔中」遊行,還是去年的「612」反修例運動,示威者都能夠輕易到立法會門外聚集,向警方發起衝擊。

事實上,對一眾抗爭人士來說,在「限聚令」下發起大規模示威行動也無疑陷入了兩難局面。一方面,他們一旦上街,無可避免將會增加染疫風險;另一方面,警方在「限聚令」下動輒執法,向示威者發出告票罰款,也令抗爭人士破財。

至於領軍的泛民政治人物,在當前上街抗爭的成本也比以前高。較早前,香港警方大舉搜捕民主派領袖,指控他們「未經批准集結」等罪名,部分案件已提堂。若他們再次組織或參與無不反對通知書的集會,很有可能會被立即還押。

當然,一些民主派人士嘴巴不提的是,9月立法會選舉前夕,許多有意參與的政治人物都無意採取太多激進的抗爭行動,以免有把柄落入特區政府手上,以致無法參選。

但北京和特區政府當局也不能高興得太早。不能否認的是,經過了一年的抗爭運動,香港抗爭者的怨氣並沒有明顯地隨時間而減退。來自香港恒生大學和嶺南大學的鄧鍵一和袁瑋熙兩位學者,一直有跟進曾經參與反修例示威的港人的心態變化。據他們最近一次調查發現,大部分曾參與示威的受訪者仍然接受各種激烈抗爭方式。其中,投擲汽油彈可說是整場運動最貼近武力上限的抗爭行為,仍有50.9%表示接受。

除了街頭抗爭,激進化的範疇也涉及議會層面。過去一段時間,有意見認為如果民主派在立法會得到過半議席,應該否決港府所有議案以迫使當局讓步。在這次調查中,也有近八成受訪者表示「同意」或「十分同意」。

上述調查結果對評估香港抗爭運動的走向,或許可以帶來一些啟示。它似乎反映了累積了大半年的民憤沒有因為疫症而消退,曾經參與示威的港人仍然堅實地支持激烈抗爭。當街頭抗爭沒有成效,很多港人甚至接受了「議會攬炒」(同歸於盡)。

隨着香港國安法細節即將公布及推出,泛民主派的抗爭能量也正在不斷醞釀和壯大。不難想像,在即將到來的「六四」,以及「609」「612」等反修例運動的重要紀念日子,街頭上若再次出現暴力抗爭的場景不令人感到奇怪。對深愛香港這塊土地的人來說,這並不是件好事。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