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鳴:京城疫情時浙江爆炸 意外和明天誰先會到

2020-06-15
 
AAA

現實就是如此不堪。在同一時刻,面對突發疫情,北京人關心的是超市裡面還有沒有菜;面對油罐爆炸意外,浙江人關心的是災難現場還有多少人活着。一次意外遺憾終身,甚至就直接沒有了終身。

珍惜今天,珍惜現在,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這是日本小說家野坂昭《螢火蟲之墓》裡一句經典的話。我們總會以為意外很遙遠,一旦真真切切發生在我們身邊時,卻讓人難以承受,生活中最殘忍的事莫過於此。

意外是小概率事件,我們總以為它離我們很遙遠,但是一旦來臨,就有難以承受的痛。

疫情看似正慢慢與我們擦肩而過了,但北京卻又連續發現多例本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雖說是小眾,但爆發新一波疫情的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屬北京的大菜籃,佔全市供應量70%,京城人都怕蔬菜供應不上,影響的是大眾,更害怕的是疫情控制不住出現第二波。

11.jpg

對於京城人來說,疫情近日意想不到出現反彈,是無奈、是擔憂、也是不安。由於有人稱在切割三文魚的砧板上檢測到新冠病毒,隨即出現進口三文魚是傳染源的說法,北京下令對全市所有農貿批發市場,許多日料店遭遇顧客大量退訂,各大市場乾脆統統把三文魚下架。三文魚背鍋不知是禍還是福,但是一些以此為生的生意人一下子變得手足無措,京城人也為吃菜奔忙。

新冠病毒之所以折磨了全世界大半年,就是因為它帶來的意外難以預測,有專家認為,沒有證據表明病毒能夠在魚身上複製,有的專家認為,市場環境複雜,說不好究竟是水產,還是雞鴨牛羊等其他動物出了問題。究竟是人傳人?還是動物向人的傳染?誰也說不清楚。13日一天就新增36例,這是意外,那明天呢?

北京因此進入非常時期,實施「戰時管制」。原定6月15日小學低年級返校複課暫停複課,學校開學看來越來越渺茫了,受疫情嚴重衝擊封閉幾個月的電影院等娛樂場所決定「暫不開放」,對於居民來說,好不容易恢復正常的生活再次被意外打亂。

而在另一邊的浙江,油罐車爆炸,死傷無數,路人受難,據說大半個村都被毀了。

那是遠在一千五百多公里外的浙江溫嶺,突如其來的意外讓不少人第一時間感受到人生的悲歡離合。13日下午4時,一輛由寧波前往溫州槽罐車,在高速公路發生猛烈爆炸,導致附近一間廠房亦發生爆炸,有民房及廠房倒塌,損失慘重。目前最少19人死亡,超過170人受傷,其中24人重傷。

22.jpg

當地政府投入超過2660多人次連夜參與救援,搜救工作仍然進行,意味着可能還會有更多傷亡數字出現。生命無常,對於不少生活在附近的人來說,一個尋常平淡的日子,在意外的一瞬間卻成了生命的終結。或許,在意外來臨時人們才發現,好好地活着,已經是最大的幸福。

明天和意外其實一直就是我們的生活,你永遠不知道哪個會先來。明日復明日,永遠會如期而至,值得期待。但在明天的盼望中往往卻不如意地出現意外。意外總是會那麼突然而至,讓你猝不及防,好夢成了噩夢。

沒發生的事,永遠都是無常,遭遇意外,明天就不屬於你。

意外之所以叫做意外,就是因為讓人意想不到,就算意外發生的概率不是99%,也不可能是0,一旦輪到你,那就是100%。面對意外,宿命論者只能祈求多福。有人說躲了初一躲不過十五,命該如此,只能聽天由命。

不過,意料之外的背後,往往是大意,是人為的疏忽,沒有人希望悲劇發生,但生活中很多事卻是可以控制和避免的。世事更迭速率加劇,意味着衝擊成為主旋律,我們需要構建可以在人生各個維度抗風險的系統,而系統構建的核心是概率,「先為己之不可勝」的根基就是立於概率核算之上。處處設防,小心為上。

爭取明天,可以看到自然中的人為因素。防疫也好,駕駛也罷,如果可以更小心謹慎一些,意外或許是可以避免的。有些人相信宿命論,認為生命本身就已有安排,無論後來人作什麼決定,都是依據本身的宿命安排。其實不然,人的抉擇,是人生中重要的一個導致事件發生的因素,影響我們的人生。人的遭遇和抉擇有關。

我們無法控制一些必然的事,例如疾病、死亡、衰老等等,但可以做很多決定去左右這些事情發生的進程,雖然並不是在任何程度上都可以,但人的抉擇都會影響狀況。

人生總有許多讓我們抉擇的機會,選擇正確,我們可以避免意外而迎接明天。

意外和明天,沒有人知道哪個會先來,但是我們能夠做的不僅僅是自求多福,還可以小心防範,且行且珍惜。意外並不必然,在特殊時期,或許對周遭的人事物多加留意,多一分注意、或許就能少一分意外,爭取更多的明天。

莎士比亞說:我們所要做的事,應該一想到就做;因為人的想法是會變化的,有多少舌頭,多少手,多少意外,就會有多少猶豫,多少遲延。所有人能夠做的就是珍惜當下,且行且珍惜。

 

文章原刊於微信公眾號《碩鳴灼見》。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歷經三年的反覆折騰,冠病疫情留給了中國很多教訓。這些教訓既包括如何及時準確地研判疫情,建立有效的防控體系,更包括及時調整防疫措施,減少公眾對疫情的盲目恐懼,盡量避免過度防疫給經濟和社會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于澤遠  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