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遠山的呼喚

2020-07-24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311595572812_.pic_hd.jpg

在香港,如果你說「住在半山」,眾人皆羡慕,因為俯瞰維多利亞港的中半山,的確寸土寸金,宅第屬天價中的天價,業主非富即貴。

戴村長也住在半山,是在黃竹洋的半山。在某種程度上,是令筆者更為神往的半山。在YouTube 上看到該地的航拍視頻,雲蒸霞蔚,蒼山如海。掩映在半山坡上的民居如星光閃爍,恍如寫意的山墨畫,又似傳說中的桃花源。

341595572827_.pic_hd.jpg

391595572856_.pic_hd.jpg

香港有兩個地方叫黃竹洋,分別在沙田和西貢。巧合的是,外婆的故鄉也叫黃竹洋,座落在粵東的梅州。應新界客家文化協會會長廖國明先生、總監呂國康先生邀請,筆者有幸到火炭黃竹洋村長戴辛有家中作客。村長用竹枝採摘龍眼及黃皮菓,季節未到,果實雖青澀,卻見鄉間主人的熱情好客。

黃竹洋並不遙遠,搭上往羅湖方向的東鐵線,火炭站下車,轉乘小巴二十分鐘就來到這個人間仙境。但小巴每天僅跑三趟,所以沒有私家車極為不便。但正是因為交通閉塞,才保育了黃竹洋原始村落的生態。

401595572857_.pic_hd.jpg

411595572863_.pic_hd.jpg

361595572837_.pic_hd.jpg

也許鍾情香港客家村的原汁原味,許多金髮碧眼的西方人選擇在山中租住。置身其村,近觀野花青藤,山澗汩汩,青苔蘭芷;遠眺山巒起伏,層峰疊嶂。伴日月昇沉,隨星移斗轉,任風起雲湧、紅塵滾滾。在筆者眼中,所謂的神仙日子,不外乎閒適的山居歲月。

1736年,大約十個祖籍廣東五華縣的戴姓客家人,輾轉從寶安縣遷徙香港,比英國殖民開埠早了一百多年。這條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的村子,至今近三百年了,開村時種植了許多黃竹,村民遂取名「黃竹洋」。

戴村長介紹,黃竹洋現在還有野豬、野牛、箭豬、黃麖「流連忘返」。動物的「自由行」景象,在急速市鎮化的時代,已經不多見了。有一次,黃麖產崽,但Baby麖掉入溪澗,一西人女士遇見趕快救起,並用風筒吹乾濕漉漉嚇得渾身發抖的幼麖,然後再把它送回叢林,這情節有點像傑克·倫敦在1903年所寫小說《野性的呼喚》,改編成電影今年初還在香港上映的情節這麼感人。

371595572844_.pic_hd.jpg

321595572818_.pic_hd.jpg

「邏田一朝,趁墟一日」,戴村長用這句話描述當年客家村民的生活。因為居於群山之中,打開家門就是「壟上行」。當然,農耕生活是艱辛的,沒有香港歌手張明敏唱的那麼瀟灑,「壟上一片秋色,枝頭樹葉金黃風來聲瑟瑟,彷彿為季節謳歌」,「我從鄉間走過,總有不少收穫,田裡稻穗飄香農夫忙收割」。那些年,黃竹洋的村民挑柴或農產品去兜售,叫「赴墟」。天剛蒙蒙亮就要起床了,通常去油麻地,走四、五小時的山路,來回七、八小時,在集市把東西賣了,然後再買點生活必需品之油鹽醬醋、針線布匹,趕回家已是晚上了,成語「起早摸黑」,其實是世世代代客家人的生活原貌。

走訪原始村落,有時會獲得一些「冷知識」。譬如油麻地,最早期比附近的尖沙咀、旺角還旺,香港開埠之初,油麻地是一個碼頭及集市,船夫們上岸不是買芝麻油,而是柴油及麻編織的纜繩,故名「油麻地」。

351595572834_.pic_hd.jpg

在村長家的院前,見到一款生鏽的鐵器,說是爺爺留下來的,很有故事。舊時經常有野豬跑到地𥚃蹧踏農作物,客家人於是設下捕捉的鐵夾陷阱。設計精巧,足見智慧,現在這玩藝不僅失傳了,連名字都叫不上。筆者建議香港博物館收藏這類見證香港農耕歲月的器物,以豐富本土文化的內容。

歸途中,耳邊忽然繚繞「壟上行」的歌聲,「藍天多遼闊,點綴著白雲幾朵,青山不寂寞,有小河潺潺流過⋯若是有你同行你會陪伴我,重溫往日的歡樂」。所謂藝術源於生活,這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唱遍中華大地的歌曲,恰似香港客家當年田園牧歌的生活寫照。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客家習俗也是「與時俱進」,根據沙頭角《吳氏族譜》記載,該宗族先民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從梅州大埔遷居羅浮山畔的博羅,後輩再遷徙至沙頭角。他們把大埔原鄉的鯉魚燈變成面向海洋的沙頭角「魚燈舞」,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港深沿線的客家人「耕漁而外,不廢弦歌」,傳統的客家山歌自然洋溢「山風海韻」,歌詞也就有了濃厚的海洋氣息。

    林文映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