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立:如何使本地中醫藥文化繼續發展?

2020-09-09
張卓立
自由身媒體及戲劇工作者
 
AAA

19179fd4-626d-480f-b4cb-4b9d291bc6ff.jpg

中醫藥在香港根深蒂固,摔倒受傷塗跌打藥,生了小病喝涼茶或者中成藥,這些觀念至今仍然十分流行,甚至部份西醫也加入鑽研中醫藥,足見中醫藥在社會得到可觀的認受。中醫不只擁有醫療功能,同時是一門講求陰陽五行的傳統中國醫學,體現中國文化和智慧。香港作為國際都會,適合作為推廣傳揚中醫文化的中心。

香港的中醫早年還是以傳統的方式運作,中醫有一部份自設醫館,更多是在藥材店掛單經營,求診病人通常都是在醫師的書桌前輪候,沒有診症室。醫師辨症論治後手寫藥單交掌櫃配藥材。藥單上的文字,有些醫師似乎故意把它們寫得龍飛鳳舞,加上些暗號、標示,只有醫師和掌櫃看得明白。配製好一包一包的藥材後,掌櫃把它們用繩子綑好交病人回家自行熬藥服用;到後來好一些,有藥材店代客煎藥,病人診症後要相隔一段時間,再回到藥材店服藥。藥材店、醫館的環境簡單、直接,總為病人帶來一份親切,一點人情味。

政府在二十年前左右成立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經過設立中醫考核和註冊制度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改革,中醫藥界經營方式也變得科學化,例如病人可以選擇服用沖劑的中藥,省卻帶病熬藥、取藥的不便,但科學化和專業化的提升並無損本地中醫文化的優良特質,更得到不少外國人的注目。

本地的中醫藥下一步會怎麼走呢?現在本地的中醫機構都是門診診所,欠缺大型臨床留院醫療設施,政府正籌備建立香港第一所中醫醫院,讓選擇以中醫治病的,而且有臨床觀察需要的病人可以留院治療,期望香港的中醫藥由此可以得到更上一層樓的推廣和應用。

 

作者電郵: cheung_cheuk_lap@hotmail.com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