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立:流行文化可以著眼於年輕人以外的市場?

2020-10-05
張卓立
自由身媒體及戲劇工作者
 
AAA

man1.jpg

最近播映的一段紀錄片,介紹一位年輕時在知名電腦設備製造商IBM任高職的男士,幾年前六十歲退休後轉任幼稚園老師,由年輕時號令部門下屬,轉為在校園向學生派點心、教他們畫畫、用冰棍棒製作美術作品,打成一片,直至上月去世為止,人人稱他為「爺爺老師」。

對於五十多、六十歲的年紀,部份人或者會覺得是停止工作,享受兒孫福之時,但隨著今天社會健康水平提升,退休年齡延長,以及社會觀念改變,包括香港社會在內,不少機構繼續任用到達退休年齡的員工,也有部份人士退休後開展第二階段事業,再次投入社會生產。

根據2019年港府經濟顧問辦公室發表的《長者就業情況:本港最新發展及海外政策比較》,香港長者的勞動人口參與率由2008年的5.2%提升至2018年的11.7%。

以往年紀大的人被稱為「老人」,後來改稱為「長者」,近來又把年紀較大、在退休年齡前後的人士另外歸類為「金齡」、「初老」。

這一群工作和人生經驗豐富的人,除了以外在表現形容,也可以人生特質形容他們,稱之為「成熟人士」(英文:Senior)也算是尊敬而友善的稱呼。

如成熟人士仍然待在工作生活之中,他們的作息、心態、魄力、生活需要、消費條件,相信也與以往大部份人所想的退休長者不一樣。

他們可被視之為一個新的社會族群,他們感興趣的資訊和娛樂,是一個有待開發的市場。

就如香港電視劇《牛下女高音》,主題是圍繞一群接近退休年齡的小學校友,在當年的校長號召下重組合唱團到內地表演。惜別多年的同學,命途各異,但同樣面對著年紀漸大的現實所帶來的問題:健康響警號;照顧伴侶有困難;與年輕人相處遇上挑戰等等……當中劇情的焦點也不全放在一群年紀大的人身上,裡面也有年輕的主角製造他們與上一代相處的場景,融洽和矛盾俱備,有些情節也相當值得反思。

日本電視劇如《不結婚的女人》,還有近來電視台力薦的《半澤直樹2》,故事裡面種種矛盾和辯論,帶出對一直存在之社會觀念的探討,故事圍繞的角色是中年人,但劇情明快,完全沒有暮氣沉沉的感覺,內容既觸動經歷過不同人生階段的成熟人士,也引起年輕一輩對固有的觀念,好像職業生涯、對婚姻的憧憬,還有維持友誼,作出深層的思考,這些情節的確是老少皆宜。

人的心境、對事物的看法,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改變,或許他們會比較重視家庭溫暖,或許他們比較渴求受身邊人尊敬,又或許希望在晚年完成自己往日因為受家事公事所困,無法進行的計劃(「爺爺老師」是因為退休時有感以往難有時間與兒子相處,所以當上幼稚園老師,滿足照顧小朋友成長的心願。)這些相信為電視、電影、歌曲帶來豐富題材靈感,為流行文化開闢新的發展空間。流行文化不只著眼於年輕人的市場。

 

作者電郵: cheung_cheuk_lap@hotmail.com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鑒古而知今,推廣品牌,若能注意到大眾生活喜好,簡稱為「貼地」,效果就相得益彰了,多人提及和談論,品牌漸漸就成為潮流,成為網絡上的「關鍵字」,成為文化的一部份。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張卓立  20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