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詠紅:中國高層的自信與「不變」意志

2020-11-02
韓咏紅
聯合早報副總編輯兼聯合早報網(中國)主編
 
AAA

35755.jpg

本屆中共中央委員會的第五次全體會議(十九屆五中全會),昨天在北京閉幕。中共中央的這次閉門會議,重點是研究制定2021年到2025年的經濟社會規劃(「十四五規劃」),中國的2035年遠景目標,並且審議《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工作條例》。不過,就昨天官方公報的內容而言,首先引人關注的反倒是高層對當前國際與中國自身形勢的研判。

公報說,全會「高度評價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成就」,並列下過去五年的一系列成就,包括「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進一步彰顯」,中國的經濟和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台階,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結構持續優化,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冠病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國防和軍隊建設水平大幅提升,社會保持和諧穩定等。

至於國際形勢,全會直言「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雖然「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但全會研判「我國(中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

全會要求,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發揚鬥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

上述這些看似抽象、模糊的辭藻,其實蘊含了很多具體而且有分量的信息。

比如,五中全會形容「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這說白了就是指目前世界頭號大國美國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之間的力量差距已不如過去,中國在「深刻」地縮小與美國的實力差距——中共高層相當直接地展示了自信。

五中全會也繼續重申了2002年中共十六大時對國際形勢做的研判:中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五中全會表明,中國要「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在涉及港台與兩岸問題時,全會這樣表述:要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

在中美處於「准冷戰」、台海局勢危險指數不斷上升,而美國在貿易、國際外交、台海、科技等諸多方面對中國步步相逼的情況下,五中全會公報的調子顯得剋制,既要「發揚鬥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也要「趨利避害」。

除了備受關注的中國「十四五」具體目標以外,這次更多透露的是「不變」的信息:中國自2002年就定下的和平發展意志不變——不管是「和平」或者「發展」都希望不變,中國辦好自己的事的意志也不變,間接暗示雖然當前中美與台海氣氛劍拔弩張,但中國並不希望發生激烈衝突,而是希望以備戰「避戰」。

對內,中國認為其具有優勢的制度更加不會變,而是會繼續築牢。那麼,變化的是什麼呢?就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中國實力不斷增強,打造「雙循環」新格局,以及中美實力對比的調整。最後一點是中國的顯眼成就,也成了極大風險之所在。

從公報概述的成就看,中國有自信的理由,它在經濟、科技、扶貧、環保、軍事等方面的成就不容忽視,即使美國在2018年對華發起了貿易戰,兩年下來,美國受損可能更大。當前美歐深陷秋冬季的冠病疫情,中國經濟發展則一枝獨秀,但是國際的反華情緒也在高漲。中國強調「保持戰略定力」,但所謂樹欲靜風不止,在中國「不變」為主的基調下,有利於其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是否也能保持不變,將是日益嚴峻的挑戰。

五中全會公報尚未透露「十四五」規劃的更多具體信息。不過,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在本周一在其官網發佈對全國政協第2524號提案的回函中,已「劇透」了部分內容。

工信部稱,積極考慮將5G、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納入「十四五」國家專項規劃,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攻關,加強技術領域國際合作,有力有效解決「卡脖子」問題。

即將公布的「十四五」規劃被形容為加強版「中國製造2025」,相信它將加速推動中國成為「製造強國」,並在芯片、5G應用、物聯網、無人駕駛等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以中國積累的實力,要實現這目標可期,但中美力量對比的持續調整,會給中國的發展與世界造成什麼衝擊?各方也都只能屏息觀察,趨利避害。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中國大陸正在加緊軍事備戰「武統」台灣,最早可能在2027年發動攻擊。中美交惡之際,這似乎是引起國際社會普遍擔心的熱門話題。
    我多次闡明我的觀點:台灣不獨,大陸不武。
    但是這個簡單而意義重大的觀點似乎不被大多數人理解和認同,因為他們聽到和看到太多關於兩岸有可能發生戰爭的揣測以及中美為台海可能發生衝突而積極備戰的報道。

    王向偉  202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