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靜:本土主義殺死了香港

2020-11-04
陳思靜
實政圓桌成員,學研社成員
 
AAA

uk1.jpg

近日剛渡過了抗美援朝戰爭70周年紀念,韓戰爆發時還未被聯合國正式承認的新中國,與聯合國軍隊在朝鮮半島開戰,國際社會對新中國實行禁運,但禁運還禁運,生意歸生意,與中國的生意仍然是要做的。當時既身為英國殖民地、又位處於中國腹地的香港地位曖昧,順理成章變成了外資進入中國的唯一𥦬口,轉口業和造船重工業,加上從大陸擁入的國內資本和技術建立起製造業和輕工業得以蓬勃發展。當時的香港可謂「天選之子」,壟斷了中國的外貿從而匯聚全球的對華投資,光速般創造出香港奇蹟。為了香港往後的貿易方便「自由港」、 WTO成員、獨立關稅區、甚至國際奧委、FIFA等獨特身份相繼如獎牌一般掛在香港身上。香港的這個特殊的國際地位是建立在中國文化本質之上,與大陸同文同種之餘血濃於水的同胞身份甚得大陸信任,因此每次中國出現天災人禍香港都積極捐輸,因為普遍的香港人都深知必須與大陸親近友好,才能保持這個左右逢源的特殊國際地位。

得天獨厚環境下專心致志發展的香港根本沒有時間關心文化發展,「文化沙漠」一向是港英政府對香港族群的定位。香港就像一塊海綿般奮力吸水,不單止把四周的金錢吸進來,還順帶把其他地方領先的文化,以娛樂消遣的目的一併吸收,例如60/70年代的英美樂隊和搖滾、80/90年代的東洋時代、90/00年代的韓流風暴,都被香港吸收消化或多或少變成自己文化構成的一部分。因此所謂香港本土文化其實就是「沒有文化」,而正正因為香港缺乏本土性,因此才能摒除多餘的意識型態專心搵錢,而專業和勤勞就是香港黃金時期的生存之道,香港的黃金時代是全世界最自由的地方,哪怕是一點民主都沒有。

香港回歸祖國之後,國家沒有大力去殖民地化,某程度目的就是想盡量保留香港的色彩,繼續做好對外國際窗戶的角色。國家對香港唯一的要求就是「安定繁榮」,以去政治化的方式維持香港的自由和自主。保留香港本身的社會結構和生活習慣,就是「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精粹。這個方針為香港帶來了十年的「安定繁榮」。誰知道08之後美國國策改變,重返亞太壓制中國漸漸成為主旋律,那時候開始港媒對中國舖天蓋地進行全方位抹黑,鼓動戀殖、去中國化繼而催生港獨,以民主之外殼發動早已滲透的教育和媒體,一手廢除歷史科另一手用通識科洗腦,用十年的時間把香港一整代青年從祖國切割出來。直到特朗普上場,結束了反恐戰爭後的美國直接對香港發動顏色革命,希望一舉取得香港的控制權,至此香港發了近50年的美夢正式夢醒。 

其實香港人擁抱外國不要緊,某程度來說國家也「需要」香港親近西方。但國家的底線一直都很明確,就是繼續保持「安定繁榮」之餘不成為外國勢力的反共反華基地。誰知道「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香港人政治冷感文化沙漠造就成功,但也因為香港人缺乏對政治和民主精神的基本認知,輕輕鬆鬆就被人家把腦袋洗得乾乾淨淨,牽著鼻子搞本土主義和民粹式民主。香港搞本土主義等於海綿拒絕吸水,大家細心留意一下所謂本土特色,正是80年代的香港印象─那個沒有文化的崢嶸歲月,居然成為本土主義的文化圖騰實在令人唏噓。拒絕中華文化─這個自10年代開始成為東亞主流,甚至20年代的世界主流文化,香港這塊海綿還能吸收些甚麼?本土主義只能不斷翻炒80/90年代的輝煌回憶,把以往拼搏精神揶揄為「港豬」,只是一個從物質基礎摧毀香港的自殺式舉動,香港若親手斬斷了和大陸的文化連繫無疑是自掘牆角,香港失去和大陸的關係和信任,試問還有外資需要從香港進入大陸嗎?香港若想有更高的自由和空間,唯一之路反而是繼續親中,若繼續仇中恐共失去橋樑作用的話,就是一拍兩散迫中國把香港變成一個普通的內地城市─你既然沒有特別功能,我還需要給予你特別地位嗎?觀乎十三五國家領導人對香港的談話,相信國家已經做好「香港死亡」之後「收屍」的心理準備。希望香港人認清自己的定位,早日回頭或許仍有機會重拾「依靠中國連繫世界」的角色再顯輝煌……吧?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