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 中澳貿易與政治的倒置 澳洲國民身分認同的糾結

2020-12-04
鄧飛
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AAA

shutterstock_206788330.jpg

自從中美爆發貿易戰以來﹐澳洲一直是最為配合美國對抗中國的國家。去年爆發的所謂「王立強叛諜事件」﹐到近日中國一張諷刺澳洲軍人虐殺平民的漫畫﹐中澳政治關係變得非常惡劣﹐即使未到敵對關係﹐但也絕對稱不上正常友好。但是﹐如果把眼光從政治關係轉到經貿關係﹐中澳兩國卻是生意興隆﹐貿易繁盛。中國是澳洲第一貿易夥伴國﹐貿易所佔比例比第二﹑三﹑四等排名之後的夥伴國還要多得多﹐而且主要是中國從澳洲進口﹐澳洲對中國的出口依賴越來越高﹕
中國需要澳洲的鐵礦石﹐這是現代化工業和鋼鐵產業的重要礦產資源。中國本身並不盛產鐵礦石﹐全球鐵礦石最重要的產區分別是澳洲﹑瑞典和巴西。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從澳洲進口鐵礦石逐漸比從另外兩國產區國更多。

澳洲的農產品﹐包括紅酒﹑肉類﹑奶製品等﹐以及其他附帶輕工業產品。澳洲的教育﹐尤其高等教育﹐吸引大批中國留學生前往就讀。但為什麼中澳關係並沒有因為經貿關係的緊密而變得更加緊密﹐反而在近十年以來澳洲對中國的對抗性日漸提高?

shutterstock_1777992245.jpg

分析的觀點文章可謂汗牛充棟﹐本文只提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因素﹕中國崛起和華人對澳洲影響力的快速增長﹐對澳洲本土白人的心理承受力和國民身分認同帶來的衝擊。對國民身分認同的困擾﹐又豈止在香港社會。

可以這麼說,一部澳大利亞的立國史﹐很大程度就是澳洲人國民身份認同觀念變遷的歷史 ------ 從「海外英國人」變成「澳大利亞人」的歷史。1788年,英國第一艦隊押送囚犯到澳大利亞﹐開啟了外來移民移居澳大利亞的歷史篇章。截止至二戰﹐外來移民以英國人﹑愛爾蘭人為壓倒性的人口,還有極少數的德國人。而澳洲大陸的原住民﹐由於數量有限和停留在史前生活方式﹐加上澳洲官方長期赤裸裸的歧視打壓和非人性對待,造成實際上是移民過來的不列顛人成為澳洲人口的絕對主流。同時﹐澳洲採取所謂的「白澳移民限制政策」﹕嚴格限制非英裔白種人和所有有色人種移民進入﹐使得澳洲人的國民身分認同是以「海外英國人」自居。因此﹐澳洲人甚至對英國親近到不惜隨時準備參與英國戰爭行動的程度。在一次世界大戰,澳洲出兵三十萬支持英國,承受極大的傷亡,但毫無怨言。

但是到了二戰的1942年,英國違背自己用海軍保護澳洲的承諾﹐放棄新加坡,澳洲大門洞開於日軍,澳洲人第一次覺得被英國人出賣,原來自己出動幾十萬軍隊參加英帝國的戰爭,但到頭來被英國放棄。到了1960年代,英國推出移民法案,以及加入歐洲共同體市場,澳洲進一步被英國所放棄,包括失去原有的移居英國的權利,以及英澳之間貿易免稅的優惠政策。從那開始,澳洲儘管仍是以英裔居民為主,但終於醒覺自己並不真的是英國人,並未得到前宗主國對等的尊重,國民身份認同陷入了迷茫。

到了1972年,澳洲工黨政府廢除白澳移民限制政策,歡迎外來移民移居澳大利亞,移民人口從早年的英國人、愛爾蘭人,變成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北歐人﹑南歐人,再到七十年代開始,大量的亞洲人包括中國人、日本人、東南亞人和印度人陸續遷入,澳大利亞社會的「英國屬性」進一步降低。雖然工黨政府擁抱多元主義,但是澳洲的國民身份認同和核心國家價值理念的建構,仍舊伴隨著移民族群的日趨多元和人口結構的變化,而持續摸索發展。

歷史來到兩千年後,以2016年統計數據為例,一半的澳洲人口要麼出生自澳洲之外,要麼是父母其中一個不是出生於澳洲。一半的國家公民不是出生自本國,這種人口比例結構全球罕見。雖然海外移民到澳洲的,仍以出生在英國的居多,但華人(包括來自兩岸三地)的移民數量比例在急遽上升,佔全部移民的16%,也佔全部人口的百分之十幾,但經濟條件和教育水平明顯比其他民族要移民優越得多,華人人口比例與華人影響力(經濟能力和教育水平)並非同等比例,而是華人的平均影響力比其他移民族裔的要大。甚至這種影響力開始進入到政壇裡去,澳洲國會出現第一位出生在中國內地的華人議員:廖蟬娥女士。去年王立強事件,雖然本來與澳洲無關,但由此強化了所謂的中國對澳洲政治經濟的滲透論,疑幻疑真。雖然未至於可以撼動「原有的」英裔白種人社群的政經主導權,但已經足以引起日漸增加的疑慮和猜忌。當英國屬性降低之後,亞洲人尤其有實力的華人人口比例急遽上升時,澳洲或者說「原住的」英裔澳洲人該如何自處和面對?儘管自取消白澳政策後,澳洲不斷倡議建立多元文化價值的社會,但兩百年以上的白澳觀念,不是說沒了就沒了。例如外人未必了解的所謂「被偷走的一代the stolen generation」,指的是持續一百年的把原住民土著新生兒強行帶走,以西方模式加以教育同化的政策,造成大量土著家庭破碎,直到兩千年後的工黨總理陸克文政府,才對原住民作官方道歉,但並不是所有英裔都認同這個官方道歉。

經過這上百年的移民政策和人口結構的變遷,以及與之相關的經濟對外依賴的變遷,造成了澳洲是文化親緣在歐美(主要在英國),但經濟重心在亞洲!同時在地緣政治上也是親疏有別,遠交近攻 —— 結交遠在天邊的美國和「五眼聯盟」,但對近在咫尺經貿關係緊密的中國不僅防範嚴密,而且在情報戰方面擺出一副主動進擊的急先鋒姿態。2018年,中國安全部門破獲澳洲的北京情報站,搜獲一批經費和間諜器材。如果算上至少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已陸續出現的各種針對中國駐澳大使館的竊聽行動等,澳洲這個國家的對華態度,絕不是看上去那麼「人畜無害」。諷刺的是,2018年的Netflix 電視劇「松樹谷Pine Gap」,就毫不掩飾地以澳洲松樹谷這個對華信號情報監測中心為場景和主題,可見澳洲這個國家對中國的防範和對抗意識已是路人皆知。

所謂的跟隨美國反共意識形態,不一定是對抗中國的最深層、最潛意識的根本理由。猛賺中國人的錢,但又排拒中國人,可能反射出一股維持和重塑國民身份認同的民族心理焦慮,這才是一切對抗中國行動的潛藏心底的「本我」意識!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行政長官表示政府在處理大事之時,會引入「紅隊」概念,由客觀及經驗豐富人士扮演「對手」,以檢視評估政策方案,優化政策的制定和推動,做法有如「沙盤推演」。

    鄧飛  2022-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