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 低調但軍事經驗豐富的國家~加拿大(上)

2020-12-14
鄧飛
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AAA

shutterstock_1253956885.jpg
這個文章標題可能使人大惑不解。首先﹐無人反對加拿大的確是一個很低調的國家﹐低調到讓人忽略了它是一個大國﹐一個領土面積居世界第二的大國﹗其次﹐「軍事」就更加令人費解﹐加拿大軍事經驗豐富﹖筆者留意到﹐當華為孟晚舟事件爆發後﹐華人群體反映激烈﹐這個可以理解。但有些評論者呼籲﹐中國北部戰區應該做好準備﹐這就令人啞然了﹐似乎不少人想當然地認為﹐加拿大是一個軍事薄弱的國家。

誠然﹐從現在加拿大的軍事實力來看﹐還真的不算強國。根據Global Fire Power全球軍事力量2020排名次序﹐加拿大排名第二十四位﹐在澳大利亞(第十九位)之後。這個會給人一個錯覺﹐以為加拿大軍事真的不怎麼樣。實際上﹐加拿大的軍事經驗遠遠比同為前英國殖民地的澳大利亞豐富得多﹗可以不誇張地說﹐加拿大這個國家﹐從它形成國家的過程﹐已經是深陷戰火之中。這個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幾乎同大大小小的戰爭分不開。

可以概括地說﹐加拿大從立國到今天﹐其所參與的戰爭行動﹐可以分成四個階段﹐各有緣由﹕
第一階段﹐十八至十九世紀的立國之戰。
第二階段﹐二十世紀上半期的帝國之戰。
第三階段﹐二十世紀下半部的理念之戰。
第四階段﹐冷戰結束至今﹐對國家參與軍事行動和軍隊建設得反思。

本篇先說第一階段﹐在十八至十九世紀的立國之戰。所謂立國﹐是指形成加拿大的領土疆域和基本人口結構﹐乃至「我們是加拿大人」這個國民身分認同。大航海時代﹐歐洲的冒險家和殖民者已經登上北美大陸。但真正形成成片殖民地領土的﹐是法國殖民者和英國殖民者在十七世紀的拓展行動。到了十八世紀﹐在北美分別形成今天美國東岸為主﹑少量加拿大東部領土的英屬北美殖民地﹐以及範圍更廣的從今天加拿大魁北克﹑哈德遜灣﹐一直南下到墨西哥灣的法屬北美殖民地。英法兩國在北美的殖民拓展﹐以及與原住民(主要但不是唯一民族的印第安人)之間的合縱連橫大鬥爭﹐一直不停地進行著。那個時代﹐沒有所謂的「美國人」﹐也沒有「加拿大人」﹐只有英裔和法裔﹐以及原住民。

1756-1763年﹐歐洲爆發所謂的七年戰爭﹐英國和它的同盟國﹐與法國和它的同盟國﹐彼此進行一場席卷歐洲乃至全球的戰爭。同樣的﹐在北美的英屬和法屬殖民地之間﹐也呼應歐洲宗主國﹐連同不同的印第安部落﹐展開彼此大戰﹐當時是中國清朝乾隆二十一年到二十八年。整個戰爭貫穿今天的加拿大東南部和美國東北部﹐英法兩軍和各自的殖民地民兵來回撕殺。戰爭以英軍攻佔法軍控制的魁北克城為轉捩點﹐英國佔上風﹐法國敗局已定。最後歐洲戰爭也出現了決定性結果﹐法國敗定了﹐英法簽訂停戰協定﹐法國殖民政府和駐軍撤離今天加拿大的魁北克等殖民地﹐把主權交給了英國政府﹐但大量說法語的居民仍舊保留下來了。這場戰爭的意義在於﹐確立了英國政府對加拿大殖民地的掌控﹐儘管論人口似乎說法語的多於說英語的。

1775-1783年﹐美國爆發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但不是每個北美的英裔居民都支持獨立﹐仍有數量龐大的忠實於英國和英王的忠誠派存在。結果﹐親英而反對美國獨立的北美居民﹐大批離開美國﹐北上加拿大﹐因為加拿大殖民地仍舊是英國擁有﹐而那些法裔居民並沒有介入美國獨立戰爭﹐也沒有熱切追求法裔加拿大的獨立。為此﹐新生的美國對加拿大的親英傾向非常不安﹐一度派兵入侵加拿大﹐猛烈進攻魁北克城﹐但卻沒有攻陷﹐最後撤回美國﹐但美加兩國的隔閡開始出現﹐兩國結下了樑子。但這場戰爭最大的意義在於改變加拿大人口結構﹐說英語的人開始多起來﹐尤其是魁北克省西邊的安大略省。由於兩省同在聖羅倫斯河流域﹐安大略省位於上游﹐故此又稱上加拿大﹐魁北克省在下游﹐故稱下加拿大﹐重點是「加拿大」這個名字不再是一個源於原住民的地理名稱﹐國家之名儼然出現。

1812-1814年﹐英國在歐洲與拿破侖陷入苦戰﹐英國海軍封鎖任何與法國的海上貿易﹐對美國輸往法國的商船採取堅決攔截和拘捕人員行動﹐大大激怒了美國。另外﹐美國開始向中西部拓展新的領土﹐遭遇印第安部族激烈反抗﹐而英國在加拿大的殖民政府卻暗中支持印第安人﹐包括軍火。這就使得美國政府決定入侵英屬加拿大﹐同時煽動魁北克的法裔進行反英獨立行動。美軍一度火燒了多倫多城﹐但是英國軍隊和加拿大義勇軍﹐反戈一擊﹐一舉攻入華盛頓和底特律﹐甚至焚燒了白宮﹗另外﹐法裔居民並沒有發起反英鬥爭﹐一方面英國政府很早就通過法律﹐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法裔居民的權益﹐另一方面不想繼續受英國統治的法裔居民﹐卻寧可南下美國﹐徹底歸化美國﹐而不是在加拿大發起反英鬥爭。這場戰爭使得美加之間的敵對情緒因英國而存在﹕親英﹐還是反英﹐對於說英語的加拿大人和說英語的美國人﹐都是一個問題。

1837年﹐加拿大爆發一場規模不大的內亂﹐姑且當是一場小內戰﹐叛亂者被迅速鎮壓下去﹐起因是純粹反對殖民政府的貪污腐敗。1840年﹐也就是英國與中國清朝爆發鴉片戰爭那一年﹐英國國會通過《Act of Union聯合法案》﹐將上下加拿大省合併為一個加拿大殖民地﹐繼而建立本地的問責政府。也就是說﹐把管治權下放給當地加拿大人﹐而不是再事事由倫敦直接管理。另外﹐英屬加拿大與美國簽訂邊境條約﹐以北緯49度分界﹐英國和加拿大不再干預美國人的西部拓展﹐同理美國也不干預這條邊境線以北的加拿大向太平洋拓展﹐英屬哥倫比亞省等新的省份陸續誕生(當時尚未加入加拿大聯邦)。這個小小的內亂﹐意義巨大﹐不僅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與美國邊境糾紛﹐而且終於確立了今天意義的加拿大領土範圍﹐同時逐漸獲得更多的自治權力﹐加拿大國家和加拿大國民﹐越趨成型。

1866年﹐爆發了一場有點無厘頭的戰爭﹕芬尼亞兄弟會(Fenian愛爾蘭裔美國人)入侵加拿大的安大略省。不是美國政府軍入侵加拿大﹐而是一個由愛爾蘭裔美國人組成的社團﹐叫做Fenian Brotherhood﹐盤踞在美國東北部﹐是他們發動了入侵 ------ 一場由民間社團針對一個國家或者說具國家規模的殖民地的入侵﹗這種奇特現象﹐筆者頓時想起十一世紀東北女真人入侵日本﹐和十四世紀中原反元朝的紅巾軍入侵朝鮮半島。之所以爆發這場入侵﹐是因為英國政府對愛爾蘭人的統治越來越嚴酷﹐移民美國的愛爾蘭人便希望通過發動對加拿大的入侵﹐來對英國施加壓力﹐同時煽動加拿大境內的愛爾蘭裔人一同參與。本來﹐這些芬尼亞兄弟會的人都是參加過美國內戰的老兵﹐經驗豐富﹐組織嚴密﹐連美國聯邦政府都忌他們三分。然而﹐天不遂人願﹐芬尼亞兄弟會儘管發動三次進攻﹐但並無多大戰績。最後﹐美國軍方介入﹐一舉解除了兄弟會的武裝﹐入侵行動無疾而終。
但是﹐這場戰爭還是意義重大﹐一方面對美國入侵的恐懼﹐使得加拿大各個省產生建立統一國家的強烈願望。另一方面﹐加拿大目睹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年)的殘酷﹐深知建立強大中央政府對於防止分裂內戰的重要性。終於﹐英國政府修訂法律﹐容許加拿大獲得自治領Dominion的法律地位﹐除了外交和宣戰權繼續歸英國掌管之外﹐一切內政加拿大完全自我管理。同時各個原本分裂的省份﹐從已經合併的上下加拿大﹐到New Brunswick﹐Nova Scotia﹑西北地區等等﹐合併建立起加拿大聯邦﹐成立強而有力的聯邦政府和國會。

另外﹐英國軍隊幾乎完全撤出加拿大(除了極少幾個島嶼)﹐防務也是由加拿大自己建立軍隊來負責。從此﹐更多的英格蘭人﹑逃避高地清洗運動的蘇格蘭人和逃避英國政府統治的愛爾蘭人﹐陸續登陸加拿大。

一個加拿大國家﹐包括加拿大領土疆域和加拿大人國民身份(儘管還是強烈親英)﹐就是從這一百多年與英國﹑法國﹑美國和印第安部族之間大大小小戰爭中打出來的。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