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澄:年輕人不相信政府 如何取信於民?

2021-01-06
余海澄
公營機構公共事務顧問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1-06 at 11.13.45.jpeg

早前,中大一個調查發現九成受訪高中學生對政府並無信心,學者更分析指年輕人最希望獲得尊重,與其他成年人「平起平坐」。的確,每個人都曾經年輕,都經歷反叛期,就如半杯水理論一樣,年輕人容易受環境影響作出改變。今天反抗政府的年輕人,經過循循善誘後,說不定明天成為政府的朋友。作為政府,除了令犯法的年輕人得到應得的懲罰後,更重要的是在社會回穩後,必須想方法與年輕人坦誠溝通,互相了解,而並非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只要求年輕人服從命令。

定期舉辦青年論壇  建立溝通橋樑

時而勢易,政府過去以持分者為主導的諮詢模式早已過時,在出現大型的社會動亂時,政府根本沒辦法與的新世代直接溝通,而社會亦沒有人可以代表時下年輕人。在「沒有大台」的情況下,若要取得年輕人的信任,政府先要建立一個與年輕人直接溝通的平台,聆聽與了解年輕人的聲音。過往一段時間,政府雖然努力地用不同的方法吸納年輕人的聲音,如成立創新辦聘請年輕人參與政策研究、諮詢委員會推出青年自薦計劃等,其成效並不顯著。究其原因,是當中被吸納的人數只是整體年輕人的冰山一角,而政府背後思維沒有改變,繼續沿用持分者為主導的諮詢模式,誤以為加入政府諮詢組織的年輕人,就可代表整體年輕人。在此情況下,政府與大部分的年輕人不是無法溝通,而是從來沒有溝通。

溝通是雙向的,高官的講話及政府的宣傳片全是單向發放訊息,並不會輕易地建立互信。如果政府希望日後了解年輕人心聲,應拿出誠意,各個局長及政務官應每星期花不少於三小時與年輕人直接對話,形式可以是公開論壇及小組會議,提供一個讓年輕人發聲的平台。這項做法其實是參考新加坡,其國會議員包括身兼部長要職的議員,在處理議會及政府事務外,仍會回到自己的選區進行「會見市民環節」,不僅要處理市民求助個案,更重要的是「接地氣」,理解市民的訴求,協助施政。

回到香港,行政機關在制定政策時,其實猶如閉門造車,政務官並沒有豐富接觸市民的經驗,最多只會接觸持分者如議員及商會等,政策容易傾斜業界利益。在處理特定界別議題的政策,政府可能比較到位,但牽涉全社會的大議題情況或者是一些政府未熟悉的界別,如年輕人時,政府往往無法理解及解決最急切的問題。

國安法與疫情的確令香港社會變得穩定,在全力抗疫以外,社會能否在後疫後長治久安,還看特區政府如何軟硬兼施,與年輕人重建信任。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香港社會需要加強對少數族裔的教育和提倡共融。這需要政府、學校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教育少數族裔下一代了解自己作為香港市民的義務和權利,要多關心和支持少數族裔青少年的成長發展。同時,我們應該創造一個包容性的環境,讓少數族裔感到被代表和重視。通過讓少數族裔青年融入香港社會,他們可以感受到成為香港人的歸屬感,並培養愛香港的價值觀。。

    歐陽鳳盈  2023-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