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嶺:美國優先是民主優先新標籤嗎?

2021-01-23
張介嶺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成員、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AAA

775.jpg

當地時間1月20日,拜登在華盛頓國會山舉行的就職典禮上正式宣誓就任美國第46任總統,並發表了時長22分鐘的就職演說。

他在就職演說中承認美國被「深刻撕裂」,感歎「民主是寶貴的,民主是脆弱的」,強調「美國保障了國內的自由,並將再次成為世界的燈塔」。

顯而易見,1月6日試圖撼動美國制度根基的暴力事件給西方社會留下了嚴重的心理創傷,也令人不禁想起近年來頗為流行的民主衰退論,以及拜登在競選綱領中確定的擬在任職第一年召開全球民主峰會的計畫。

在西式民主危機四伏、中國強勢崛起的大背景下,去年11月16日,當被問及美國是否也要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RCEP) 》時,拜登的回答簡潔明瞭:「美國需要與其他民主國家結成聯盟」。

拜登要舉辦「民主峰會」的目的是「團結全世界民主國家加強民主機制,坦誠面對倒退國家的挑戰,並就應對我們共同價值觀面臨的威脅制定共同議程」,「重振自由世界各國的精神和共同目標」,在危機中引領美國回歸全球領導地位,恢復美國全球民主燈塔和自由世界盟主的歷史角色。

在人類社會已進入21世紀的今天,試圖以意識形態劃線,心心念念針對特定國家大搞集團政治,恐將世界拖入另一場冷戰,那必定是危險的,更是不得人心的,勢必動輒得咎,影響各國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

需要指出的是,美國舉辦全球「民主峰會」邀請嘉賓並不好把握。從美方不斷對中國橫加自責和不停炒作俄羅斯干預美國大選看,中國和俄羅斯很難受邀參加。那麼,土耳其、匈牙利、波蘭、巴西、菲律賓、克羅地亞等所謂「不自由的民主國家」就理所當然會受邀嗎?答案當然是搖擺不定的。

即使常自詡為全球最大民主國家的印度能否參會亦存在爭議。近年來,莫迪政府變本加厲地推出歧視穆斯林政策,包括通過法律要求關閉伊斯蘭學校等,印人黨在民族主義道路上越走越遠,飽受詬病。以西方民主標準衡量,印度參會未必令人心悅誠服。

問題是,如果「民主峰會」門檻設得那麼高,僅邀請少數典型的發達民主國家參加,那麼,很可能會因缺乏廣泛代表性而難以起到在海外促進民主的效果,還會導致美國在全球的一些合作夥伴受到冷落,刺激它們與拜登政府離心離德。

有分析指,拜登團隊將這場峰會稱作「民主峰會」,而非「民主國家峰會」,或有難言之隱,目的很可能是預留邀請空間。換言之,假如某國政府聲稱支持民主,即便尚未有效實施相關制度,仍有機會被邀清。

早些時候,美國非政府組織「國際共和研究所」(IRI)總裁特溫寧(Daniel Twining) 稱台灣是亞太地區的未來,呼籲拜登政府邀請台灣參加民主峰會。

令人警惕的是,歐盟表態支持拜登召開「民主國家峰會」的想法,並表示新的跨大西洋議程應該是「志同道合的夥伴組成的新全球聯盟的關鍵」。

北約前秘書長拉斯穆森在《華爾街日報》發文對拜登上台寄予厚望,倡議民主國家合圍中國。

此外,英國首相約翰遜邀請了韓國、印度和澳大利亞參加今年的七國集團會議,被指欲尋求建立更廣泛的「民主十國聯盟」聯盟,以對抗日益強大的中國和其他國家帶來的挑戰。

毫無疑問,拜登政府如何邀請,邀請誰參加峰會或許會透露出新政府的一些外交政策態勢。然而,無論如何,拜登政府在此類敏感問題上必須慎之又慎,任何試圖以「民主優先」取代「美國優先」政策的做法或將全球再次分裂成「民主」和「非民主」兩大陣營,從而影響國際社會,尤其是主要大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核不擴散、恐怖主義、公共衞生事件,以及維護金融穩定等全球挑戰方面的合作。

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借組建民主聯盟圍堵遏制中國崛起的做法只會製造新的分裂、引發新的衝突,也將影響亞太經合組織(APEC)、G20,甚至聯合國等多邊機制的效率,不利於美國與世界再次建立「良好聯繫」,不利於促進各國互信與合作,不利於維護多邊主義,不利於促進世界和平與穩定。

過去四年在特朗普治下,美國極右民粹主義甚囂塵上,政治極端主義、排外主義和國內恐怖主義愈演愈烈,美式民主的弱點暴露無遺。對拜登政府而言,面對混亂殘局,攘外還需儘快「結束這場兩黨之間、農村與城市之間、保守派與自由派之間的無禮之戰」。

美國有識之士呼籲,拜登政府與其急着召開全球「民主峰會」,不如先召開一個美利堅民主峰會,「克己復禮」,靜心療傷,重建國內秩序。

誠如聖經所言:「醫生,你醫治自己吧。 」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美國國債觸頂是近在眼前的事,一旦預算受阻,進入政府停擺倒數,美國財政部將採取一系列緊急措施,避免破產。在所有政府部門都需要緊急撥款才能維持運作的時候,介入台海戰爭的錢從哪裏出,擠佔哪個政府部門的份額,就成了問題。美國如介入台海戰爭,頭號超級大國將轟然倒塌。

    區漢宗  2023-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