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亞柏:內企併購港企慎防水土不服

2021-01-28
蘇亞柏
傳媒工作者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1-28 at 10.14.15.jpeg

早些年,中資企業頻頻到海外併購,大有高歌猛進、布局全球之勢。這個步伐在近兩年因為中美關係緊張而稍為放緩,但中企「出海」的野心並無減退。譬如近來香港經濟欠佳,不少本地企業資金緊拙,有內地企業又蠢蠢欲動準備出手,收購領域的目標由金融服務到航空,再到日用品等等,不一而足。

據市場人士向筆者透露,目前金融行業中的銀行、券商、保險、資產管理和理財公司等,都是內地同行最熱衷的併購目標。對內企來說,收購香港公司好處多多:首先,人民幣購買力強勁,香港資產顯得有吸引力;其次,可以吸收香港專業的企業管治文化及業務水準,擴大市場版圖;第三,吸納香港業務有戰略性意義。

但不得不說,內企資本「出海」一旦過快過急,也會引發三個方面的風險:一是估值不當帶來高溢價風險;二是前期考察不足帶來政府審查風險;三是「水土不服」造成企業融合風險。

以銀行業為例,過去十多年有兩宗知名的中資收購港資銀行個案,其一是招商銀行(3968)於2008年向伍宜孫家族收購永隆銀行。另一宗是2013年,廣州市國資委旗下的越秀企業和越秀金融以116.44億元收購創興銀行(1111)75%股權。後者就被市場認定作價偏貴,意思是越秀買貴了產品。

後來的發展,也證明該宗併購並不太成功。越秀完成收購創興銀行交易後至今,似乎缺乏明顯的成本協同效益,沒有產生巨大的投資回報。事實上,從普通的香港用家角度來看,我們近年也甚少看到創興銀行有突出的表現,無法和越秀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火花。這意味著越秀在併購創興後出現了水土不服的問題。

令人堪味地是,中美關係近年的變化又為這一宗收購帶來了更大的風險。越秀一開始就明確地表明希望能維持創興銀行的上市地位,以便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本市場,把香港作為集團一個對外拓展業務的「橋頭堡」。但在過去兩年,美國加緊管控中國企業,尤其是針對一些在香港的內企,令越秀原先的如意算盤無法打嚮。

隨著中國崛起,越來越多內地企業資金雄厚,具有強大實力,準備大肆到海外併購。但面對國際新形勢,這些企業「出海」前實應三思而行。而內地政府也應該重視這一現象的風險,對內地企業前赴海外併購前要先做好一定的風險監管,否則內地企業國內辛辛苦苦賺來的資金很容易就會打水漂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