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兆麟:陳智思文章對港人思遷的啟示

2021-02-22
朱兆麟
香港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創辦人、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公署ESBN成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2-22 at 11.41.46.jpeg

近日有報章刊登了文章,內容大致反駁行會召集人陳智思「不認為很多香港人會透過BNO Visa移居英國」的說法,認為是無視國安法訂立,推動港人移民的衝擊。但該文章對陳的言論斷章取義,使外界誤以為他對港人思遷的趨勢不以為然。筆者看過陳的文章後,就對香港的發展有了一番反思。

陳的文章主要就港人移英的成因、留英的人數作評估和分析;他亦關注到移民對本地家庭及社會帶來的影響,引述了青協青年創研庫的調查,指當中近3成青年有意移民或移居外地,故這不是他樂見的趨勢。青年創研庫的調查顯示,青年考慮移民的因素不單是港區國安法施行,更包括特區政府管治令人失望、社會撕裂嚴重。而且政治衝突畢竟是近因,社會長期的深層次矛盾才是遠因。

早於反修例運動之前,已有不少港人為個人利益想移民,包括追求更廣闊的居住空間、更理想的生活節奏。2019年一月,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調查就發現,約有三分之一的受訪18歲以上市民表示,如有機會將移民或移居外地,最多人提及的推動因素為本地政治爭拗多、社會撕裂、對本地居住和生活不滿;最多人提及的拉動因素是外地居住生活環境更寬敞。

不少人都對歐美地區生活有上述印象,這些地區的工作假期計劃更大受年輕人歡迎,2018年初九龍社團聯會青年事務委員會就青年對工作假期的意向調查就顯示,曾經前往的有14.7%,考慮前往的更達46.2%。不少年輕人都透過這些機會,希望先體驗外國生活再考慮定居當地,但結果大部份也會感到與當地格格不入,例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生活苦悶而回港。

但港人有思遷之心,絕對值得港府反思。本港居住及生活環境擠迫、樓價高企,工資卻未能追上通漲及樓價的升幅,不少基層人士居於狹窄斗室甚至是劏房,而本港產業單一,更令年輕人失去社會上流的機會,故不少市民早已對社會有怨氣。香港宜居城市排名日益落後歐美地區,甚至是鄰近的新加坡,故不少港人都希望退休或儲得充裕金錢後,移民上述更宜居的地區。

正如陳所言,香港優勢多,包括經濟開放、交通便利低稅等,加上背靠祖國和大灣區,都是本港經濟繁榮的基石,故過往不少有意或真正移民者,最終都會回流;但近年不少港人就質疑,香港是否日漸變成只適合賺錢的地方,卻愈來愈不適合居住?寄望各界能由政治爭議,重新聚焦於民生事務,使香港成為更適合安居樂業的城市。

d092cdd399a5c0a16f07c4638031a2df.jpg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統計處指,今年人口上升,主要由於期間錄得17.4萬名香港居民淨移入,包括3.1萬名單程證持有人的移入以及14.3萬名其他香港居民的淨移入。其中在短短約7個月,各項新增或經優化的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約120,000宗申請,批出超過75,000宗,其中「高才通計劃」反應尤其熱烈,接獲超過41,000宗申請,批出超過30,000宗。這些切切實實的數字充分反映香港作為「一國兩制」下的亞洲國際都會魅力依然。

    楊莉珊  202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