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愛國者治港」討論的三種反應值得注意

2021-03-04
文武
學研社成員
 
AAA

c04438ab-06d7-4910-b31b-a4aae05507a0.jpg

全國「兩會」3月4日和5日在北京召開,今年「兩會」最重要的議題是「十四五規劃」,而香港事務的焦點則是落實「愛國者治港」。一般估計,中央將在今年「兩會」啟動香港政制改革,落實「愛國者治港」。這項改革由中央主導,制定改革的方案不會存在多大的困難,但最終落實的效果如何,關鍵仍然在於能否爭取香港普羅市民的支持,在這一點上,香港的現實情況卻令人擔憂。

有關「愛國者治港」原則,2月22日全國政協副主席、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發表講話後,已經在香港社會引發一輪熱烈的討論。從香港社會近日對「愛國者治港」的反應,也可以看出香港存在的一些問題。

香港社會對於「愛國者治港」反應,有三種類型值得注意。第一種是建制派的反應,「愛國者治港」的討論令他們感到興奮,熱烈討論落實「愛國者治港」,而討論的焦點除了推動選舉制度改革之外,也逐步轉向對具體人選是否符合「愛國者」標準,引起「文革」的疑雲。

第二種是反對派的反應,他們再次用老的套路,提出「愛國」是否要「愛黨」的疑問,轉移焦點,目的自然是要挑起一部分市民心中存有的疑慮。

第三種是特區政府的反應,他們不冷不熱,除了幾句支持中央主導改革,特區政府配合的公式化反應之外,各層級的官員幾乎都絕口不談這一內容,似乎根本與特區政府無關。

建制派、反對派和特區政府的這三種不同的反應,正是香港長期存在問題的一個縮影。建制派懷着愛國之心,但在處理具體事務時,卻容易出現方式和方法錯誤的問題,其結果往往是一腔熱情,但卻幫了倒忙。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由中央主導政制改革,不論是改革的方案,還是改革的程序,都有保障,建制派需要做的是爭取香港社會的廣泛支持。這個時候如果掀動針對個別具體人選的爭論,則只會出現適得其反的社會效果。

反對派對「愛國者治港」拿出「四兩撥千斤」的手法,顯得有恃無恐,這反映出一個事實,香港社會長期存在的反共情緒,不會一下子就煙消雲散,反對派之所以在回歸24年後仍然能夠坐大成勢,就是不斷地煽動和激發這種社會情緒的結果。如果不能夠解決這一問題,不能夠爭取社會的廣泛支持,「愛國者治港」原則的落實就會出現困難,反對派就會有繼續興風作浪的社會基礎。

特區政府對待「愛國者治港」的冷姿態,才是最大的問題。「愛國者治港」的政制改革由中央主導,但特區政府絕對不是「事不關己」,敷衍應付了事。相反,改革的許多關鍵環節,須由特區政府去落實。在目前的階段,特區政府最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團結建制派和社會各界人士,讓社會各界和市民大眾都能清晰地了解這項改革的來龍去脈,道理原由,從而爭取社會廣泛支持這項改革。特區政府甚麼也不做,本身就是一種政治表態,產生的社會效果可以想見。

「愛國者治港」原則是「一國兩制」方針形成之初就包含了的內涵,但是香港已回歸近24年了,這個原則卻一直未得到全面準確地落實。而且,不僅僅是「愛國者治港」原則未得到落實,如果仔細地審察一下香港特區落實基本法的情況,也可以發現其中有許多地方沒有落實,或者出現走樣變形的問題。推動改革,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仍須查找出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

夏寶龍在2月22日的講話中指出,對於身處重要崗位,掌握重要權力、肩負重要管治責任的人士,有更高標準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精誠團結」,愛國者要有共同的目標、共同的理想,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愛國愛港的共同旗幟之下,緊密團結起來,把全社會的正能量激發出來,從而形成愛國者治港的強大力量和聲勢。

這次有關「愛國者治港」的改革,能否在香港社會激發出正能量,形成強大的力量和聲勢,也是對肩負重責治港者的一次考察。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立法會2023年會期至今通過的24項政府法案,有三分之二在表決時,在席參與表決議員人數未到法定要求的一半,甚至有法案表決時只得11人在席。儘管無礙法案的法定效力,但八十多名議員,竟有接近六十人不在席,媒體稱之「小猫三幾隻」顯非浮誇,亦非苛責。

    沙千山  2023-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