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創研庫:建立恆常檢討機制 改善班師比刻不容緩

2021-05-11
青年創研庫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成立 成員:本地青年專業人士/大專學生
 
AAA

shutterstock_1820775401.jpg

文:香港青年協會「青年創研庫」教育組成員關浩鵾

莘莘學子經歷超過一年的「新常態」學習,由到實體課到全面停止面授課堂,再到現在大多數中小學使用的混合模式,對學生的學習甚至教師的教學帶來極大的挑戰。老師的工作量與日俱增,根據青協「青年創研庫」一項有關「支援教師應對教學新挑戰」研究報告發現,受訪老師的平均每週工時中位數為56-60小時,比10年前的同類調查多出6-10小時。

老師的工作如泰山壓頂,最後影響的始終也是學生。「新冠肺炎」疫情讓教育界經歷不一樣教學改變,學習亦不再限於學校的實體環境,並廣泛應用線上線下並行的授課模式。隨著新挑戰到來,在教育系統內的人力資源分配,政府又作好準備了嗎?

對於教師而言,改善工時的最簡單有效的方案莫過於改善班師比。特首林鄭月娥在上任之初承諾投放多50億元經常性開支作改善教育用途。其中36億元已在2017年落實於不同的教育政策中,其中班師比由原本小學1:1.5、初中1:1.7、高中1:2分別輕微上升至小學1:1.6、初中1:1.8、高中1:2.1。無疑,上述改變或多或少可以改善教師的工作情況,但比較香港鄰近地區,例如澳門的中學為1:3,台灣的國中為1:2.2(每9班再增設多1個教席),香港的班師比的確有提升空間。

在過去的兩個財政年度,教育經常開支佔政府經常開支的比例,更連年下降,由2017/18年度的22.2%下降至上年度的20.6%,本年度再下降至19.5%,連續5年創回歸以來的新低。而教育經常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GDP)只約3.5%,相對於發達地區的5%水平存在極大的落差。政府作為香港教育系統最主要的資源提供者,投放資源去改善班師比絕對是責無旁貸!

從香港的教育歷史發現,政府調整班師比的準則並不透明。當局並沒有像訂立最低工資水平般,設立一個委員會,廣納不同持分者去定期檢討最低工資水平。然而,班師比的修訂在以往的經驗中是不定期、只依照當時的財政情況、政策需要作出更改。例如中學的班師比在1965年至2009年竟然沒有作出任何調整甚至檢討。影響萬千莘莘學子的班師比,原來沒有客觀的標準可言,多年來,都是按政府的心意,以不同理由去作調整。

教育作為社會發展重要的一環,改善班師比應以客觀、專業態度作出處理,而非單單以政府的財政情況、空泛陳套的政策口號作為修改依據。建立一套客觀、具社會上不同持分者充分參與的機制,定期檢討班師比,才能改善教師的工作情況,改善教育環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