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專訪:李成憂美中走向結盟冷戰

2021-05-21
 
AAA

106090531.jpg

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李成接受中評社專訪談中美關係 中評資料相

106090533.jpg

李成最新出版的《上海中產》

拜登執政已經一百多天,美中兩國的戰略競爭態勢依然沒有緩解。美國知名華裔學者李成擔心,兩個大國「行動與反行動」的趨勢若持續下去,美中可能各自走向「結盟冷戰」,世界將分裂為兩套體系、兩個集團,那將是很可怕的。他呼籲雙方停止互黑和對罵,少聚焦不同,多發現共同,尋求合作之道。

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李成日前接受中評社記者的獨家專訪,談對美中關係的看法。即便在特朗普時代也不對美中關係表示悲觀的李成,看到拜登執政以來美中關係的走勢,承認兩國關係的現狀和前景令人不敢表示樂觀。

李成承認,拜登勝選之初,雖然他斷言美中關係回到2016年前是不可能的,但多少還是抱有某種程度的期望。一百多天過去了,李成指出,白宮的對華政策仍處在評估和調整之中。一方面有一些積極的調整,微妙的變化。但主要由於美國的國內政治環境和拜登總統政治資源的不足,對華強硬手法並未改變。尤其是在阿拉斯加會談以後,美方對中國的態度變得越來越強硬。而中方也不做任何讓步。

李成肯定拜登執政以來,美中關係在有些方面已有某種程度的改善,比如拜登不再用「中國病毒」等侮辱性語言;明確反對種族歧視;對中國留學生的簽證政策有所鬆動;雙方已就氣候變化展開對話等。但是李成也注意到,由於拜登政府強調同盟關係和價值觀,中國有不少人認為,拜登比特朗普更糟糕、更難對付。

李成指出,現在大家都是依據自己的感覺來看問題,很容易陷入「零和思維」。「儘管一方未必真想置對方於死地,但在對方看來,你的做法就會導致另一方認為你就是想打壓我,甚至想置我於危難。這就是我們現在經歷的困境」。在此驅動下,雙方表現出「行動與反行動」的負面螺旋,兩國民眾之間的相互觀感也就越來越差。他尤其對美國國會正在醞釀的「戰略競爭法」可能令兩國加速滑向「結盟冷戰」深感擔憂。

在雙方互相仇視的狀態下,有些地緣安全問題變得更加危險,比如現在外界普遍擔心美中可能在台灣海峽爆發戰爭。對此,李成認為,美中兩國不會輕易為台灣問題而開戰,因為在人工智能時代,戰爭如何升級,沒人知道。這種戰爭會是相互摧毀的,不會有贏家,非常可怕。李成認為,當前雙方在台灣問題上最重要的是防止擦槍走火,避免升級為軍事衝突。

要改變當前美中關係的負面螺旋趨勢,李成假設,除非出現比新冠疫情更大的災難,或者出現非常感人的體現民間友善的重大事件,兩國打交道的軌跡才可能改變,但從目前看這些狀況不太可能出現。因而他認為,當前只能靠雙方加強對話,管控分歧。

李成指出,在此過程中,當兩國之前已有的對話機制難起作用時,兩國最高領導人的紐帶關係,對於制止兩國關係急劇滑坡,防止擦槍走火的意外事件升級為衝突,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他說:「在關鍵時刻最高層領導人的準確判斷,和理性果斷的決策,就顯得越來越重要。」

除了加強對話,管控分歧,李成特彆強調要守住兩國關係的底線和基礎,亦即兩國的文化和教育交流。多年來一直為促進中美人文交往著書評論的李成說:「中美關係能走到今天,實際上由於文化和教育交流的廣泛和深入,幫助兩國避免走向災難。所以這個鉤是不能脫的,如果這個鉤斷了,那一切都不存在了。」

出生於上海的李成最新出版了傾注他十年心血的新書《上海中產》,初衷之一也是為了說明,中國中產階級的崛起,使得兩國人文交流有巨大需求,這也是兩國關係穩定的基礎。他說,兩國中產階級的相互觀感近年來已經發生變化,但雙方應當明白,「美國亂了,或者中國亂了,對對方都是沒有好處的」。

李成表示,美國應當正視中國出現龐大的中產階級;上海中產階級表現出的正是多元、複雜、矛盾的結合體。正確認識中國的中產階級,才能正確認識中國崛起的複雜性、變化性、多元性,而不是簡單地妖魔化中國。

展望未來,李成表示,中美關係在很長一段時間當中,將會處在非常不明確的,很有可能不斷出現矛盾和衝突的局面。在此過程中,美中雙方各自的優勢和短處都會顯現出來,會造成許多不確定性。他說:「我們不是要比雙方的不同,而是要比雙方的相同之處,在相同之處當中找到合作的可能性。否則根本就沒有希望了,但是很遺憾,現在我們正在強調不同。」所以,不要期待兩國關係在短期內會有明顯緩和。

 

以下是中評社記者專訪李成的全文:

中評社記者:您如何評價拜登執政一百多天來處理美中關係的手法和表現?

李成:拜登上任一百多天來的優先議程是控制新冠疫情和恢復經濟,從目前看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問題在於,美國內政現在是非常撕裂的,有黨派的爭鋒相對、有種族矛盾的難以調和等,很多拜登政府想推動的措施在國會都很難獲得通過,要想在美國推動像中國那麼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國際關係領域,美國加強同盟關係並不是什麼秘密。美國兩黨儘管有巨大分歧,但在視中國為國際關係中最大的地緣政治戰略挑戰這點上,兩黨是一致的。雖然他們未必都視中國為敵人,但任何一個白宮主人都必須積極應對這一挑戰,這並不奇怪。

然而在應對來自中國挑戰的過程中,如果加強同盟關係變成要大家站隊,最後變成類似冷戰時期的兩個陣營,哪怕未必完全是有意的,哪怕最終不一定做得到,這種趨勢是非常令人擔憂的。

白宮的對華政策仍處在評估和調整之中。一方面有一些積極的調整,微妙的變化,但同時對華強硬手法並未改變,包括特朗普時代的一些對華打壓政策尚未改變。尤其是在阿拉斯加會議以後,美方對中國的態度變得越來越強硬,而中方也不做任何讓步。

儘管拜登說了三個C,把合作(cooperation)帶回來了,但是現在更強調競爭(competition),甚至加劇對抗(confrontation),就有可能導致像冷戰一樣的衝突。這裡既有有意的成份,也有無意的成份,但我覺得有很多東西可能是在做的過程當中導致衝突。這有美國國內的政治原因,包括拜登在大選中沒有大贏,受到很多限制,但是美國現在缺乏真正意義上的戰略家。本世紀和上世紀美國最偉大的戰略家,一個是基辛格,另一個是已故的布熱津斯基,他們在近些年來都對美中兩個大國走向衝突表達了深切的擔憂。他們的觀點至今仍發人深思。

中評社記者:您先前說過,中方一些人在拜登獲勝之初曾有某些樂觀情緒,但現在意識到兩國關係改善的機會之窗收窄。您覺得這一百多天來,中美關係到底有沒有好轉?有沒有出乎您意料的地方?

李成:在拜登當選後,我曾在美國的《外交》雜誌發表過一篇文章,說的是北京對拜登當選有期望,但也有疑慮。我當時的結論是,要完全改變中美關係是不可能的,但我還是抱有某種希望。

這個關係目前某種程度上有些已經在改善當中,比如首先,拜登政府不再用「中國病毒」、「武漢病毒」等侮辱性的語言;其次,明確反對種族偏見、種族歧視;第三,「教育脫鉤」有所改善,對中國留學生的簽證政策有所鬆動。此外,兩國在應對氣候方面已經開始對話,包括克里去中國訪問等。

在特朗普政府的後期,鷹派團隊掌控對華政策,他們的手法被中方認為就是要置中國於死地,要像當年搞垮蘇聯那樣搞垮中國。當時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全面脫鉤,不管是否可能真的實現,對美國造成多大損害,脫鉤已經在進行中。第二是推翻中國共產黨,比如打算推出對共產黨員及其家屬的禁令,這涉及近3億人口。第三是在台灣問題上動作頻頻, 尤其是2020年台北法令的通過。這三方面推行下去,中美關係根本就沒有迴旋餘地,完全是零和遊戲了。

而拜登多次說過,「中國不是美國的敵人,而是競爭者」,他看中國與看俄羅斯是不一樣的,他認為是俄羅斯而不是中國影響美國的選舉。這些都是與特朗普政府不同的。但是由於拜登政府強調同盟關係,強調價值觀,儘管他在美國國內也是這麼強調的,但還是給中國帶來更大的壓力。所以中國一些學者和官員認為,拜登比特朗普更糟糕、更難對付。我個人不同意這種看法,但問題是,現在大家都是依據自己的感覺(perception)來看問題。儘管一方未必真想置對方於死地,但在對方看來,你的做法就會導致另一方認為你就是想打壓我,甚至想置我於危難。這就是我們現在經歷的困境。

中評社記者:最近我看到一個全球民調,看世界各國民眾在拜登上台後對美國的觀感,中國民眾對美國的觀感在拜登上台後反而下降了17個百分點,降幅最大,您覺得奇怪嗎?

李成:這個要看民調是怎麼做的。這種民調誰都可以做,現在有許多民調的專業性不足。其次,民調是跟着事件走的。現在中國民眾看到電視里天天在說拜登政府又對華採取什麼行動了,自然感覺不會好。再加上阿拉斯加會議的交鋒,中國人對美國的印象能好嗎?

民調並非一成不變,問什麼問題、怎麼問,結果都不一樣。因此不必過份在意一次民調的結果。我感覺,中國的研究機構和領導層對此還是比較清醒的,他們獲得的信息較多,包括中國領導層與美國的智庫一直在進行對話。我相信他們是清醒的,當然也表現出強硬。這個過程比較複雜,到底是戰略性的,還是戰術性的,需要觀察。

不過,雙方互相之間有很多誤解,相互的觀感越來越糟糕,確實是這樣,問題是,這種趨勢能扭轉嗎?我認為是可以的,但需要時間,需要很多互動。

中評社記者:最近您在研討會中對美中關係感到不是那麼樂觀,尤其是您提到兩國之間「行動與反行動」相互作用的趨勢,導致兩國關係的負面螺旋,更令人擔憂。您剛才說這種趨勢並非不可扭轉,但要扭轉這種負面趨勢,您覺得當務之急是什麼?

李成:這種趨勢是可以改變,但如何改變誰都不知道。我們可以做一個假設:如果世界出現一個比新冠疫情更大的災難,兩國關係會不會改變?美軍太平洋艦隊2-3年前曾經有一個報告,認為其面臨的最大威脅並非某個國家,而是氣候變化。另外,還有核擴散等,都可能造成一場更大的災難,那麼這個時候兩國能不能攜手合作應對?還有一個假設,就是出現一個非常感人體現民間友善的重大事件,改變人們的觀念,改變兩國打交道的軌跡,但這個假設在現在的氛圍和形勢下非常難實現。

如果這兩者都沒有的話,怎麼辦?首要的就是雙方的對話和管控分歧,包括軍事溝通非常需要,最高領導人之間的溝通同樣的重要。拜登是美國在任總統當中相對而言最了解中國的,拜登4次訪問過中國,與習近平主席見過11次。包括春節前夕兩位領導人電話交談兩個小時,談得很好。最高領導人的這種紐帶關係非常重要,能在關鍵時刻將危險形勢拉回來。

另外,現在傳聞的兩國大使的候選人,都能直接向各自的最高領導人彙報,這也很重要。尤其是當國務卿布林肯說出新疆「種族滅絕」這種話後,中方對他已經失去信任和尊重,失去這條溝通渠道很可惜。這從阿拉斯加對話的激烈交鋒能看得出來。所以,他們沒有抓住機會、調整對華政策,這也是令我感到驚訝的地方。

中評社記者:那麼您說的加強對話和管控分歧的優先應該是哪些呢?

李成:雙方在氣候變化方面的對話與合作其實已經在進行了,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除非發生災難性的氣候變化事件。

經貿關係雖然還可以稱為兩國關係的「壓艙石」,但已經不是「驅動器」了。尤其是去年初達成的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隨着新冠疫情暴發,特朗普「甩鍋」中國,指望靠第一階段協議來緩和兩國關係已經沒有希望了。而且美國國內的貧富分化和政治對立,也決定美中經貿合作給美國帶來的好處不被看好,因而起不到改善兩國關係的「驅動器」作用。

那麼「驅動器」是什麼?首先是要恢復對話機制。其次是尋求在第三方議題上的合作,比如伊核、朝核,在緬甸和阿富汗的維和等,當然這也很難,尤其在當前零和競爭心態之下。第三就是文化、教育交流必須維持。中美關係能走到今天,實際上由於文化和教育交流的廣泛和深入,幫助兩國避免走向災難。所以這個鉤是不能脫的,如果這個鉤斷了,那一切都不存在了。

中評社記者:所以這也是您最近出版新書《中產上海》的初衷之一?

李成:是的。我寫這本書花了十年時間。一開始是想更多地講,我們必須了解中國的複雜性和變化性,而上海是中國複雜性和變化性的一個縮影。上海是多元、複雜、矛盾的各種現象的結合體,而許多美國人現在一說中國就是「中共」,根本沒有看到中國的複雜與變化。

現在美國人對於中國的焦慮感就是因為中國變得強大了,而且強調中國與美國的不同。這與20年前是不同的。那時美國人認為如果中國失敗了,亂了,對美國沒好處,所以必須對華接觸。同樣,美國失敗了對中國也沒有好處。這兩年中國面臨的壓力和阻力,也與美國出現的問題有關。所以雙方實際是有許多共同地帶的,包括中產階級,美國應當正視,中國正在出現龐大的中產階級,不正視就容易妖魔化對方。

中評社記者:因此中美關係應當守住的底線和基礎應當是文化教育和人文交流,也正是因為中國有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才會有大量文化、教育和人文交流的需求,對吧?

李成:是啊。實際上三、四年前,兩國中產階級的相互觀感跟現在是很不一樣的。但是過去兩年,中國留學生被當作「間諜」,不斷稱呼「中國病毒」,想禁止中國人來訪,都是些侮辱性的東西,中國人怎麼可能對美國有好感?反美情緒怎能不強?

中評社記者:在這種雙方互相仇視的狀態下,有沒有很危險的問題需要雙方高度警惕,比如說像台灣問題,今後一段時間會出事嗎?現在大家都擔心美中會在台海爆發戰爭。

李成:台灣問題很重要,我不認為美中兩國會輕易為台灣問題而開戰。現在很多人在談論台海戰爭怎麼打,多數是無稽之談。現代戰爭怎麼打?其實誰都不知道,人工智能時代之下,戰爭會怎麼演變,如何升級,誰都不知道。這種戰爭不會有贏家,而是相互摧毀性的,是非常可怕的。

我相信兩國領導人和兩國軍方對此是了解的,也深知擦槍走火導致衝突升級的不歸路的危險性,因而必須管控擦槍走火的風險。

目前中美兩國經濟都不錯,不太可能有擔心領導人製造驚奇的可能性,包括去年人們擔心特朗普製造「十月驚奇」,我就覺得不可能,因為他受到的制約很多。但是擦槍走火的偶然事件,迅速升級為衝突,是需要高度警惕的。

兩國軍方是有熱線,但是你打了要是對方不接怎麼辦?兩國最高領導人還是應當在這裡起到作用。兩國的溝通機制也可以恢復,但需要雙方互相表現出尊重,而不是互相責怪和對罵。

中評社記者:我們看到最近拜登政府的高官似乎在對華政策的表態稍微有所收斂,但國會正在醞釀的全面戰略競爭法案卻令人擔憂,如果通過了,對美中關係會產生什麼影響?

李成:通過的可能很大,會繼續對中國更強硬,但問題是,法案中授權的那點錢夠嗎?但在法律上對拜登政府改善與中國的關係會形成更大的約束。而且是全方位的約束。所以這個問題實際上是解決不了的,這是因為拜登在大選中只是微弱多數勝出,沒有那麼強的政治資源去行使他認為理性的、對美國有利的對華政策。

中評社記者:似乎是不樂觀,您如何展望今後一段時期的中美關係?

李成:中美關係在很長一段時間當中,將會處在非常不明確的,很有可能不斷出現矛盾和衝突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面,民間交往的保持,在關鍵時刻最高層領導人的準確判斷,和理性果斷的決策,就顯得越來越重要。

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美中雙方各自的優勢和短處都會顯現出來,會造成許多不確定性。我們不是要比雙方的不同,而是要比雙方的相同之處,在相同之處當中找到合作的可能性。否則根本就沒有希望了,但是很遺憾,現在我們正在強調不同。

美國亂了,或者中國亂了,對對方都是沒有好處的。如果世界真的形成兩個集團、兩套體系,不管在經貿上、金融上、貨幣上,還是在科技上、意識形態上、軍事上,那就是很可怕的事情。事實上,現在正朝那個方向走,包括在華為問題上,這牽扯到兩國核心科技領域的競爭,是不可能得到解決的。所以不要期待兩國關係在短期內會有明顯緩和。

 

此專訪為中評社2021年《拜登時代的中美關係》系列專訪之一。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
  • 中國大陸正在加緊軍事備戰「武統」台灣,最早可能在2027年發動攻擊。中美交惡之際,這似乎是引起國際社會普遍擔心的熱門話題。
    我多次闡明我的觀點:台灣不獨,大陸不武。
    但是這個簡單而意義重大的觀點似乎不被大多數人理解和認同,因為他們聽到和看到太多關於兩岸有可能發生戰爭的揣測以及中美為台海可能發生衝突而積極備戰的報道。

    王向偉  202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