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拜登政府提升美台關係的三重邏輯

2021-05-24
李岩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
 
AAA

Untitled21233.jpg

台灣問題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歷來是中美關係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問題。拜登政府執政後,延續特朗普的對台政策,採取了放寬美台官方交往限制、增進美台海警合作、協助鞏固台灣所謂「邦交國」等諸多舉措,美台關係得以持續提升。拜登政府對台政策的延續性,表明美國兩黨在台灣問題上具有較多共識,也反映其在重新評估對華政策的過程中,台灣問題的戰略意涵出現了一些新變化。

拜登政府提升美台關係主要基於三個邏輯。其一,通過提升美台關係,謀求恢復兩岸「平衡」。台海兩岸實力不斷走向失衡早已成為多年來的客觀現實,更是一種難以扭轉的長期趨勢。對此,美國過去幾屆政府並不以改變上述趨勢為重要政策目標。而在拜登政府看來,「恢復平衡」實為制約中國大陸尋求國家統一、維繫台海不統不獨這一最有利於美國「現狀」的根本之道。美國寄望於通過提升美台關係,彌補台灣實力上的巨大差距。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員坎貝爾曾就此指出,地區秩序只有在保持平衡的態勢下才最為有效。「離岸平衡」歷來是美國外交政策屢試不爽的戰略工具,將之用於對台政策雖無新意,卻也得心應手。

其二,通過提升美台關係,從戰略層面進行危機防控。在美國看來,中國大陸對台灣施壓,特別是加快相關軍事準備,很可能迫使美國不得不介入,進而導致中美由競爭走向衝突。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近期聲稱「中國有可能在未來六年內試圖以武力奪回台灣」。美國的憂慮情緒由此可見一斑。基於此,拜登政府認為,美國需要在台灣問題上不斷展現對其安全的「堅定承諾」,同時也需通過實際行動向中國釋放信號,展示威懾,防止中國低估美國「協防台灣」的決心,防止中國採取強制行動引發對美國不利的危機事件。

其三,提升美台關係也是美國對台灣戰略價值重新認知的結果。長期以來,在美國的亞太以及對華戰略盤算中,台灣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地緣戰略價值,被視作制約中國「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隨着中美全面競爭態勢出現,尤其是在科技競爭的框架下,台灣作為世界領先的半導體生產與研發基地,其全新的戰略價值愈發得到拜登政府重視。根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統計,台灣2020年半導體設備銷售金額位居全球第二,在高端芯片製造領域更處於全球領先水平。掌控台灣無疑有助於美國在最為看重的科技競爭中獲取優勢。

當前,上述三個邏輯主導了拜登政府對台政策的基本框架,並可能因其極端重要性而影響正在進行中的對華戰略評估。也因如此,美台關係當前階段的提升將更具有戰略意涵,對於台灣問題的最終解決也勢必產生長期影響。

首要問題在於,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是否會走向徹底的「空心化」?自特朗普政府開始,美國採取了小步漸進方式,逐步蠶蝕「一個中國」政策內核,美台關係現如今在官方交往、軍事合作、國際協作等多領域獲得了顯著進展。更重要的是,美台關係的不斷提升,目前已經觸發美國戰略界對於「是否放棄對台戰略模糊」的政策討論,即美國需要明示「將採取軍事行動保衛台灣」,通過政策清晰化來威懾大陸「不要採取改變台海現狀的強制性行動」。若如此,將意味着美國對台政策的重大改變,其長期奉行的「一個中國」政策或將事實上失效。

同樣重要的是,台灣問題敏感度的進一步提升,是否意味着中美能夠更有效地管控該問題,抑或導致兩國最終「攤牌」?既有的認識是,中美兩國都深刻認識到台灣問題的敏感性,有助於兩國理性穩妥地處理該問題以及相互關係。但是,隨着美國政策力度不斷強化,甚至逐步逼近中國的政策紅線,台灣問題的高度敏感性能否有效約束美國行為將產生巨大疑問。過去幾年,台灣問題的敏感性反而成為美國操弄「台灣牌」、有恃無恐強化與台灣關係的政策抓手。

台灣問題事關重大,牽一髮而動全身。拜登政府試圖構建新的對華政策框架,即「可以合作的時候合作,應該競爭的時候競爭,必須對抗的時候對抗」。而一旦台灣問題走向「攤牌」,上述政策框架勢必更顯得一廂情願,毫無現實政策意義。

 

文章原刊於《中美聚焦》。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許多專家已示警,近來大陸面對西方加緊圍堵、內部經濟社會難題燜燒;如果美台繼續聯合制華,再加上明年1月台灣總統大選由強調台灣已「事實獨立」的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勝出,不排除北京會放棄和平統一希望,決心「加強鬥爭」,考慮近期對台動武,來轉移內部壓力。

    溫偉中  202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