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澤遠:中國空間站拒絕美國?

2021-06-21
 
AAA

2312.jpg

中國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本月17日順利升空,聶海勝等三位航天員順利進入中國天宮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內部,開始為期三個月的軌道駐留。

這標誌着中國空間站開始進入實用階段,目前唯一在軌運行的、由美國主導的國際空間站迎來了一個新的夥伴,或者說是競爭對手。

中國輿論傾向於將中國空間站描述成國際空間站的競爭對手。這幾天,中國一些媒體在慶祝中國航天事業取得重大進展的同時,也提到美國的「失落」「忌憚」和「不安」。

《環球時報》17日發表社評稱,當火箭推着神舟十二號一躍而起在空天之間划過時,它就像刺破美國嚴厲技術封鎖的長矛。這不僅是中國人倍感振奮的時刻,也是美國對華「封鎖派」「脫鉤派」倍感沮喪的時刻。

社評說,美國主導的國際空間站在大國里只把中國排斥在了門外,華盛頓一直傲慢地相信:中國的技術進步全靠「偷」,隔絕就能把中國鎖死在落後中。然而航天恰恰成了中國邁出最強有力追趕腳步的領域,因為被排斥,中國自己的空間站建立起來了,而且數年之後它將成為在軌的唯一空間站。中美圍繞航天國際合作的博弈形勢正在嬗變。

還有一些媒體強調,國際空間站再過幾年就要退役,既然美國一直拒絕中國參與國際空間站項目,中國空間站也將「不帶美國玩」。

這些說法的依據是,中國已經遴選出第一批與天宮空間站合作的16個國家的九個項目,其中包括與中國關係較好的俄羅斯、巴基斯坦,也有德國、法國、意大利等美國的盟友,甚至包括被認為對華不友好的日本、印度,但就是沒有美國。

不過,美國雖然在航天技術領域排斥中國,但要說美國拒絕中國加入國際空間站,卻無實據,因為中國並沒有申請加入國際空間站。

中國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航天計劃,一開始就本着不受制於人的原則,建造自己的空間站。國際空間站組建始於1998年11月俄羅斯發射的曙光號貨運艙,而中國一年後成功發射了「神舟」一號無人飛船,隨後接連發射「神舟」系列,並在2003年神舟五號上首次實現載人太空飛行。此後,中國通過穩步發展新一代運載火箭、神舟系列和天宮系列,為組建天宮空間站打下堅實基礎,不需要再去申請加入美國主導的國際空間站。

2017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天宮二號總設計師朱樅鵬在央視上明確表示,中國沒有申請過參與國際空間站。

當然,就算中國申請,美國也會根據其國內法規,尤其是2011年眾議院通過的沃爾夫條款,拒絕中國的申請。但這不等於發生過中國申請加入國際空間站又被美國拒絕的事實。

同時,與美國明確規定在航天技術領域排斥中國相比,中國官方從未宣布在其空間站合作項目中排斥任何國家,只是列出一套明確的遴選標準。這些標準包括:符合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太空基本原則;項目科學意義突出,對相關科學技術領域的進展有大幅推進作用;技術方案合理可行,有可實施性,安全性高;申請方自行承擔項目研發費用。

2019年6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被問及中國空間站有沒有排斥來自美國的項目時說:「我們沒有排斥任何國家,也沒有限定任何範圍,有美國團隊參與申報的項目。從科學價值和技術考量來講,美國的項目沒達到要求的標準。」

至於中國是否完全從科技角度拒絕美國參與中國空間站項目,可能還有爭議。但在空間站合作問題上,中國遴選的合作方除了德法意日發達國家,也有印度、墨西哥和秘魯等發展中國家,這比基本由發達國家組成的國際空間站更進了一步。

神舟十二號發射成功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比爾·尼爾森(Bill Nelson)表示了祝賀,並期待中國空間站「未來的科學發現」。

尼爾森的表態當然是禮節性的,不過祝賀總勝過沉默或嘲諷。毫無疑問,中美在航天等高科技領域將是長期的競爭對手,但競爭不等於沒有合作的可能。就像美國與前蘇聯曾經在航天領域你追我趕,美國與俄羅斯最終還是共同組建了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很可能在未來幾年退役,屆時中國空間站如果迎來美國航天員,對中美兩國和人類和平利用太空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劉洋在神舟十四號出發前接受央視採訪時說,她的孩子給她定了三個任務:「第一個任務,要安安全全順順利利完成任務,我想我一定能做得到;第二個是希望我在太空多拍一些照片回來,可以和同學們共同分享宇宙美麗景色;第三個任務,我是對他們有很多美好的祝福祝願,我也有很多心裡話,我答應他們在這183天時間裡面,我會把這些寫進滿天的星辰,我答應他們的事情,我相信我一定會做到。」

    于澤遠  2022-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