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嶺:拜登經濟學恐導致美國通脹失控

2021-06-30
張介嶺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成員、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AAA

GettyImages-1326167348.jpg

6月24日,美國總統拜登表示,白宮已與兩黨10名參議員就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計畫達成部分一致,同意在未來8年支出1.2萬億美元用於基建。

拜登政府上任以來,連下猛藥救經濟,迄今為止已撥款1.9萬億美元用於新冠肺炎緊急救援,2.7萬億美元「美國就業計畫」用於投資和商業支持,1.8萬億美元「美國家庭計畫」用於福利和教育,總計6.4萬億美元。其中,用於應對新冠病毒的1.9萬億美元已開始支出,未來10年還需支出4.5萬億美元。

這是美國歷史上除戰爭外最大的支出計畫。根據美國政策分析師布魯斯·梅爾曼的新研究,把所有這些加起來,拜登用於刺激經濟的費用約佔美國GDP的27.5%之多。事實上,羅斯福新政僅佔GDP的12.6%,二戰後幫助重建歐洲的馬歇爾計畫僅佔GDP的5.2%。

拜登政府的大規模財政支出刺激計畫能否完全落地仍存在不確定性,但即使最終國會將美國家庭計畫和美國就業機會的支出減半,這兩大項目的支出累計仍將佔GDP的18%,比羅斯福新政還要多50%。

6月初,世界銀行將1月份所做的美國GDP增長預期從3.5%提高了近一倍,達到了1984年以來的最快增速——6.8%。顯然,拜登經濟學很可能引發美國經濟過熱,進一步加重美國的財政以及債務負擔,推動美國通脹率以更快的速度上行。

6月16日,美聯儲發佈經濟預測和政策聲明,預計到2023年底將實現兩次加息,利率將從0.1%升至0.6%。同時,美聯儲將2021年第四季度的通脹率預期調整為為3.4%,比3月份的預測(2.4%)高出整整一個百分點,核心PCE為3.0%,亦高於3月份的預期(2.2%),2022年整體通脹指標預期回落至2.1%,2023年降至2.2%。

這種調整超出了市場預期,反映出美聯儲開始關注通脹持續上行的風險。今年以來,美國通脹率加速上升。6月10日,美國勞工部發佈5月通脹資料,全美消費物價指數(CPI)環比上漲0.6%,增長至5%,創2008年8月以來最大增幅。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環比上升0.7%,同比上升3.8%,為1992年以來最大年度漲幅,遠超一些經濟學家的預期。

不過,美聯儲副主席誇爾斯近日表示,推動物價上漲的供應瓶頸可能是暫時性因素,將在未來12到18個月消退。但並非所有的人都如此樂觀。美國前財長魯賓警告,美國面臨通脹持續高企的「重大風險」,決策者要小心避免經濟過熱。

其實,早就有經濟學家對未來通脹表示擔憂。除美聯儲以外的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通脹率遠高於統計數據所顯示的水平,較高的通脹率很可能會比美聯儲所說的持續時間更長。

這些經濟學家認為,未來幾年通脹率可能會升至4%,甚至更高,最終導致又一輪經濟衰退。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經濟學教授西格爾甚至認為,自疫情以來,美國的貨幣供應增長了近30%,通貨膨脹率在未來兩三年之內或將突破20%,堪與上世紀70年代美國惡性通脹一比。

值得注意的是,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議息會後也首次承認,通脹的增速和時長可能會比預計的更加嚴重,更加持久。如果通脹出現持續大幅增長,美聯儲將調整貨幣政策。

一些經濟學家擔心美聯儲「落後於曲線」並非杞人憂天。美國通脹預期增強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

一是疫苗接種效果顯現,消費能力爆發性釋放。美國科技實力雄厚,組織能力強,疫苗接種處於領先地位,減少了新冠病毒在美國的傳播,預計到今年夏天,就可以逐步實現群體免疫,放開管控和開放邊境,導致消費報復性回升。

受益於疫情期間的財政扶助,美國民眾目前帳戶上有高達2萬億美元的額外儲蓄,高於正常年份。隨着經濟逐步重新開放,消費者將增加某些商品和服務的支出,如汽油、休閒旅遊和酒店,導致相關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上漲速度高於整體經濟。

此外,供應短缺等導致價格過度上漲的因素將持續存在,並將再次帶來更高的通脹壓力。消費價格上漲會刺激消費者對通脹的預期更高,從而要求更高的工資,引發惡性通脹螺旋式上升。

二是財政刺激政策力度大。拜登政府採取超量的財政刺激政策,試圖通過彌補基礎設施短板產生外溢效應,創造工作崗位,再疊加財政轉移支付和勞動者培訓教育和稅收調整等措施,縮小貧富差距,讓中低收入群體能夠全民就業,實現收入分配公平化。 

毫無疑問,政府財政刺激政策、消費者囊中現金、政府救助支票,以及工資增加,意味着未來幾年需求將推高價格,造成通脹。

三是勞動力短缺加劇了通貨膨脹。資料顯示,美國4月份職位空缺攀升至930萬個,是自美國勞工部 2000年開始收集統計資料以來的最高數位,比3月份多了100萬個。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企業在招工方面卻遇到了困難。

據統計,目前仍有350萬美國人領取失業救濟金,這一數字雖較疫情高峰時的1920萬大幅下降,但仍是疫情爆發前的兩倍。造成這一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拜登政府將「新冠肺炎救助計畫」中的每週300美元的聯邦失業補助延長至9月6日。如果僱主不提高工資,許多人並不急於返工,多享受幾個月的帶薪假期何樂而不為。

勞動力短缺後果堪憂。有報導指,不少人希望利用刺激資金或封城省下來的錢裝修住房,但木材廠找不到足夠的員工提高產量,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不得不將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導致木材價格翻了一番。

毋庸置疑,一旦拜登的經濟刺激措施在經濟尚未穩固復蘇的背景下引發長期、結構性通貨膨脹,美聯儲將不得不提前進入加息和貨幣緊縮週期,其可能帶來的衝擊不容小覷。

首先,如果美國發生長期、結構性通脹,世界其他地區不會毫髮無損。美國利率的快速上升將導致美元相對於其他貨幣更具吸引力。而其他國家,尤其是新興經濟體,也可能因投資者尋求更高回報而出現資本迅速外流回美國市場的情況。這種資本外流可能會導致這些國家的金融市場波動,利率上升,增長放緩,衰退風險增加。

第二,對於那些發行了美元債券的經濟體來說,債務償還將變得更加困難。無論是私人借款人還是政府借款都是如此。

第三,中國面臨輸入性通脹壓力。美國財政和貨幣寬鬆政策或引致全球基礎能源、資源和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上升。作為全球最大的工業品需求國,中國基礎原材料自給率低,輸入性通脹或導致製造業利潤率被侵蝕,並向批發零售環節傳導,進而對PPI產生成本衝擊,影響中國的經濟和貨幣政策。對此,必須未雨綢繆,從容應對,化解風險。

當然,情況或許沒有那麼糟。美國盈虧平衡通脹率在5月中旬觸及近八年高點後,近期開始持續下行。有分析指,這表明市場開始放棄美國通脹結構性上升的想法,展望下半年,這很可能是值得關注的最重要的數據點。

不管怎樣,美國通脹惡化這把懸在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還將困擾全球經濟一段時間。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前腳剛走,美國總統拜登又對中國領袖口出惡言,引發北京外交部強烈反擊。中美只能是維持邊打邊談,鬥而不破。

    李伯達  202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