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仕誠:香港恐襲案發生後的思考

2021-07-13
朱仕誠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
 
AAA

[CropImg]1fdcf70f5891d51aa5a5834a611c2ccf.jpg

最近,恐怖主義在香港有所抬頭,政府、警隊及各界需予高度重視。最令人注目的事件,香港一男子於本月一日在銅鑼灣刺傷警員,並自殺不治身亡,政府定性為「孤狼式恐怖襲擊」。

警方的調查發現,行兇者平時並不與人談論政見,也不活躍於社交媒體。根據其遺書所傳遞的訊息判斷,這位性格內向的五十歲的男子,未婚,與父母同住舊式樓房,因受到反修例事件的影響,產生偏激思想,誘發極端行為。

試想,假如該男子擁有美滿家庭,有獨立住所,並有份體面的工作,想必會謹慎權衡利弊,約束其不理性行為。因此,政府不僅要防範可能再次出現的孤狼恐襲,還要切實解決民生問題,如住房、貧富差距等。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市民攜同孩子帶花到銅鑼灣悼念行兇者,還有網民稱其為烈士。這種現象反映出這些民眾的道德已被政治所綁架,喪失了是非判斷。國安法實施一年多以來,香港社會基本穩定了。但如何讓這些民眾的是非觀念和價值取向擺正過來,是港府需要仔細研究的課題。

60e9009ee4b0e371b97384861.jpg

7月10日,愛國主義教育高峰論壇在港首次舉辦,林鄭月娥女士提出各界要合作推行愛國主義教育。就在論壇舉辦的前三天,警方偵破一起恐襲策劃案,名為「光城者」的港獨組織製造炸彈,疑似計畫發動恐襲,其中有6名中學生牽涉其中,而金主則是浸會大學一職員。這則消息有三個關鍵字:港獨組織、中學生、大學職員。這次事件充分折射出推行愛國主義教育何等重要,其中有四點值得深思:

第一,愛國自覺是目標。林鄭月娥表示香港之前沒有系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其實,香港早在2012年開始推行國民教育,起初不被民眾接受,並引發了反國教運動。但時至今日,香港的大環境已和當時不同,因此,特首這次明確提出要理直氣壯地推行愛國主義教育。成功的愛國主義教育,可以激發學生內心深處與祖國產生某種密切的聯繫,使其自發對祖國產生熱愛之情。我很讚賞香港政府投放很多資源支持內地交流活動,教育局前兩年開始每年提供十萬個交流名額,足夠讓每名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最少各獲一次到內地交流的機會。這種親身體驗是產生愛國自覺的有效途徑,應該保持並加大力度。

第二,教育工作者是關鍵。中小學教師,特別是人文社科領域的老師,不應該把學校作為傳播自身價值理念的場所。就我所知,一位歷史老師致力於研究89年歷史事件,也出版了著作,並希望通過自身來影響周圍學生。建議教育局也應學習公務員系統,讓教師宣誓忠誠國家並在政治上保持中立,一有違反,需對其作出必要處罰,嚴重者撤職查辦。

第三,家庭教育是根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導師。父母親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成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就我之前提到的那位歷史老師,他從小就被父母帶去參加每年的維園紀念活動,漸漸地對那段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使其價值觀也受到了影響。

第四,良好的網絡環境是保障。2019年反修例運動期間,年輕人在非法示威過後,三五成群拿着手機看消息,很明顯,他們是有組織並通過網絡進行指揮和溝通的。網絡空間必須得到淨化,不然愛國主義教育單單依靠老師、父母是不可能成功的。

最近這兩起牽涉恐襲的案件,歸根結底還是與政治有關,而要改變一個人的政治理念,相當困難。原全國政協常委伍淑清女士在採訪中稱這一代的香港年輕人可以放棄了,不無道理。但年輕一代畢竟是香港未來各行各業的頂樑柱,港府應好好籌畫,從各方面着手系統解決深層次矛盾,調和民眾的對立意識,為其營造良好寬鬆的生活環境,這才是根本。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