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關注:美軍事專家斷言防衛台灣不可能

2021-07-23
 
AAA

1.jpg

解放軍加緊在東海演練以威懾「台獨」 資料相

2.jpg

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舉行「兩岸軍事平衡」網上研討會 NCUSCR視頻

3.jpg

布萊爾稱大陸若展開全面攻台風險會提升 NCUSCR視頻

4.jpg

金來爾斷言防衞台灣是不可能的任務 NCUSCR視頻

5.jpg

梅惠琳承認,即便美國干預,大陸也有能力和可能武統。 NCUSCR視頻

美國有軍事專家承認,實現中國統一的意願、解放軍不斷增強的實力、中國大陸具有的地緣優勢,將使得北京一旦下決心武統台灣,在美國做出反應之前,解放軍就可能已經拿下台灣,防衞台灣是不可能的任務。

美國學界和軍界現在不僅關注中國大陸何時可能武統台灣,更關注解放軍有無能力、如何拿下台灣。日前在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舉辦的「台海軍力平衡變化」在線研討會上,三位美國軍事專家就此展開了辯論。

最近在《外交事務》雜誌上發表「台灣的誘惑:北京為何可能訴諸武力」專文,在學界引發反響的斯坦福大學國際研究所中心研究員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指出,傳統的觀念認為,只要台灣不正式宣布獨立,中國大陸就不會動武。這主要是基於三個假設:解放軍尚無足夠能力;經濟代價太高;北京可以無限期等下去。

作為美國新生代中國軍事問題專家,梅惠琳不認可這些傳統看法。她表示,中國領導人最重要的國家目標是統一,為什麼他們會無限期等下去?

在軍力方面,梅惠琳認為,無論是導彈攻擊、封鎖還是反干預,解放軍都已經能夠有效實施,現在唯一存在爭論的是能否成功登島聯合作戰。但她不認同有人將美軍在「二戰」時對日本的登島進攻慘烈作為大陸無能為力登島作戰的依據,她認為兩岸軍力對比無法與當年日美軍力對比相提並論。另外,她也不贊成美國有人覺得中國人故意誇大自身軍力的看法。

在經濟方面,梅惠琳指出,有很多理由相信中國覺得可以接受對台動武帶來的經濟成本,包括那些與中國有密切經濟關係的國家不會做出強烈反應。歷史經驗也一再證明,在領土主權與經濟代價之間,多數領導人會選擇領土主權。中國過去幾年的行動已經表明,中國領導人將成為大國看得比經濟成本更重要。

梅惠琳指出,中國正在追求經濟、金融、科技上的自給自足,需要幾年的時間才可能實現,這樣將來就能夠在面臨西方制裁時保持彈力。這是中國等待發動對台行動的原因之一。在《外交事務》的文章中,梅惠琳表示,北京既然下決心動武,就一定預期會在經濟上付出代價,而且北京可能認為他們有社會和經濟優勢,可以讓他們比美國人更長久。中國在經濟上與美國「脫鈎」得越多,技術上越自給自足,這種優勢就會越大。

1999年到2002年擔任美軍太平洋司令的布萊爾(Dennis Blair)參加了討論。他雖然同意過去二十年,與他當太平洋司令時相比,情況已經發生巨大變化,但他相信仍有一些基本面未變。

曾七次作為美方專家參加台灣軍演評估的布萊爾承認,解放軍能夠做到火力打擊、封鎖或拿走離島等第一步,台灣有可能在那時候放棄,但初始行動後,如果台灣拒不放棄怎麼辦?他認為,大陸方面屆時將不得不升級,攻佔台灣全島。這樣美國就有更多時間前來協防颱灣,其它國家也會在經濟和外交上做出更大反應,局勢將變得對大陸方面不利。

2009年到2010年擔任美國國家情報總監的布萊爾認為,解放軍登島作戰的難度很大,渡海兩棲戰艦易遭攻擊,加上台灣軍隊反撲,美國援軍到來等,「解放軍維持和擴大其立足點並接管整個台灣的可能性很低」。他稱,對中國大陸來說,全面出擊風險很高,以至於他們不會願意嘗試,如果美國繼續做正在做的「聰明事」。

梅惠琳顯然不同意布萊爾認為美軍很快會趕來增援的看法。她指出,解放軍針對台灣的範圍有39個空軍基地,而美方只有一個,這個事實難以改變,美國在此有明顯劣勢,正試圖找到解決方法,但即使全神貫注,也不容易解決。她反問:「登陸平台花多長時間就能渡過80英里的海峽?美國要花多長時間才能讓一些海軍陸戰隊就位?」

梅惠琳分析,以前或許美國航母即可威懾解放軍渡海,但現在中國有導彈可以打擊美國航母,美國已經喪失在這個區域的空中優勢。她給美軍提出的改進建議是前沿部署陸基導彈。她稱,如果美國在第二島鏈有陸基導彈,可能就有足夠火力覆蓋台海,給解放軍渡海以成本太高的威懾。

參加討論的美國海軍作戰學院中國海事研究所研究教授金來爾(Lyle Goldstein)不同意梅惠琳的建議。他懷疑美國在第二島鏈部署陸基導彈是否真能阻止大陸?理由是:首先,不管菲律賓還是日本會否同意美國在他們的島上部署導彈?其次,沒有理由相信中國不會摧毀那些導彈。他說,這麼做會將美國置於危險的軍備競賽,是非常不現實的情形。

金來爾指出,即便美國在那裡部署幾百枚導彈,是為了什麼?真像布萊爾說的打擊大型兩棲戰艦?在大陸全面進攻台灣的情形下,美國可能要面對的是一、兩萬艘艦船,如何瞄準?這是不可能的問題。

金來爾分析,解放軍如果登島作戰,更多的將是城市戰鬥、山地戰鬥,更多地投放特種部隊和傘兵部隊,大批部隊將更多依靠較小的船運送過來。中國有非常廣泛的海上民兵,所以他們可以很容易地運送數十萬兵力,還有從空中可以運送的可能多達十萬兵力。他認為,對於解放軍運送能力不足的判斷被誇大了。

金來爾說,台灣離中國大陸海岸只有90英里。「想想古巴,如果美國決心接受任何代價來拿下古巴,古巴如何能夠防衞?」他認為,中國大陸願意付出這種代價,並有這種專注,如果他們決心拿下台灣。所以他斷言:防衞台灣是不可能的任務。

梅惠琳則進一步提出了美軍情報偵察監控能力,如何區分解放軍在台海地區的演習活動與進攻之前的兵力集結?有美軍將領文章寫到美軍收集的情報80%並沒有得到分析。她指出,美軍要在台海地區有資產收集情報,分析情報,做出判斷,再交由決策者決定美軍該採取什麼行動。這不僅是操作的問題,還是一個可能延誤的政治決策問題。因為如果中國不向美國開第一槍,沒有哪位美國總統願意向中國先開第一槍。

金來爾對此表示贊同:高強度的演習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創造一種環境,可以輕易地掩蓋攻擊。這將使美方更難看到真正的攻擊何時發生。

金萊爾不同意布萊爾說的「台灣改變防衞戰略,認真做好準備」,他的看法正相反:過去二十年,台灣的防衞開支一直低於GDP的2%。他說,不明白台灣為何要花巨資建大型登陸艦,難道台灣想進攻大陸?「買那些F-16戰機,在我看來,都沒有機會離開地面,他們的基地會很快被摧毀。」他認為,如果大陸進攻台灣,在行動的頭一個月內,解放軍掌控台海周邊的制空權和制海權是沒有問題的。

從更大的地緣戰略背景來分析,金來爾指出,美中關係越差,台灣是中國崛起的「瓶子裡軟木塞」的論調就越多。台灣是微芯片的製造中心,反而加強了中國大陸攻打台灣的動因。越是把台灣當要塞來防衞,地道越挖越深,導彈越買越多,則中國大陸更有可能決定在今天行動而不是一兩年後。那提高了防衞台灣窗口關閉的可能性。

在《外交事務》的文章中,梅惠琳也承認「新現實」:即便在美國干預的情況下,中國也有「武統」的能力和可能。她寫道:「這是三十年來第一次需要認真考慮中國可能很快使用武力結束其近一個世紀的內戰的可能性了。」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
  • 郭台銘今後的發展,筆者願意誠摯地建議,郭台銘已經在兩次總統大選中嘗試參與,不論2024總統大選的結果如何,郭台銘應汲取教訓與經驗,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如果2024大選選出的總統不是郭台銘,郭台銘仍可繼續努力,為2028總統大選而努力,如果2024郭台銘勝選,然允諾「只做一任」,將錯失處理台海最關鍵的歷史時刻。由是,郭台銘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筆者願意鼓勵與祝福之。

    楊雨亭  202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