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幼珉:中國芯片2022還是2023?

2021-08-02
吳幼珉
資深時事評論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8-02 at 17.18.07.jpeg

使用政府8月1日開始發放消費券,筆者將購買自己第一部國産手機,該手機會使用高通處理器和安卓系統。

我不是唯一轉變消費偏好的本地消費者,那轉變折射「中國製造」的崛起和它依然存在的短板。

2015年5月發佈的《中國製造2025》是中國實現製造強國的十年行動綱領;其中以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融合爲主線,提出強化製造元器件能力等規劃。

內地手機生產從無到有,生産企業從小到大;高技術含量製造業的發展已成趨勢。

中美貿易戰和科技競爭沒有改變那個趨勢,中國芯片生産正突圍而出,成爲亮點。

在2019和20年,中國集成電路産業産值分別約7500和8848億人民幣。

28nm和14nm芯片是製造電視、智能手環、汽車、無人機、衛星等諸多當代工業産品的必備配件。

工業産品迅速智能化,全球卻出現芯片短缺。作爲世界工廠,中國製造業的配件供應自然也受到壓力。

內地去年第四季度則實現了14nm芯片量産,今年3月良品率達到了90%-95%。普遍預期,今年底和明年內地可對28nm和14nm芯片進行規模生産。

今年4月,中國更對7nm芯片進行試産。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認爲,若進展順利,中國今年底或明年初時也可能實現7nm芯片批量生産。

但時至今,內地並不處於芯片生産工藝的世界最前列。眼下,中國的一些芯片生產工藝與世界頂尖水平是有差距的。

難以進口頂級光刻機和解決其他技術難題,中國研發5nm芯片仍困難重重。而若能在今年底前攻克工藝難關,及後也會實驗生産。

整體來看,中國大規模生産國內市場所需芯片已非遙不可及。

新自由主義者認爲全球化增值鏈把資源配置在不同國家或地區,可以最大化企業利潤。那樣的理論在世界,也包括中國知識界曾產生影響。

但美國限制技術轉讓、對芯片出口中國進行「卡脖子」、遏制技術含量高的中國産品進入國際市場後,許多中國人認識到美國書籍傳播關鍵技術依賴進口的觀點是有缺陷的。

美國有完整的計算機産業;中國同樣也有。雖然在某些技術領域仍需突破,中國甚至比美國有更充裕的産能。不僅是現在、明或後年,甚至在5nm芯片或以後的年代,中國的優勢依然明顯。

按原規劃,中國國産芯片自給率在2025年會達到70%。美國遏制、國際市場供不應求和中國奮力發展,卻提前了內地芯片的自給自足,更可能有所提前。

中國科創企業成功的概率是80%。近年,中國上馬的芯片企業也很多,自然有不成功的案例。然而,中國芯片産業逐步崛起,會使一些投資芯片生産所需的資金和工藝從國外流向中國。

美國遏制對中國的芯片供應,曾被稱爲「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損人不利己做法,因爲美國只有10%強的芯片是本土製造。現在,拜登政府正在計劃一個「520億美元」半導體産業鏈振興方案。

如果中國逐步掌握了先進芯片製造工藝,並能持續提高研發水平,同時美國也成功讓半導體生產線迴流,台灣和南韓的芯片製造將受到嚴重的壓抑。

中美的科技競賽則還會延續一個較長的時期。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