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鼎:闖出新路 香港工業4.0再工業化

2021-08-04
周浩鼎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
 
AAA

1212 (5).jpg

為促進本港產業多元化,增加新的經濟發展與增長,減低過於側重金融地產,並為青年人提供更多出路及向上流動機會,筆者較早前走訪了不同持份者,深入了解香港工業4.0再工業化的可行性及如何有效推動發展此產業。筆者亦完成撰寫了香港工業4.0再工業化建議報告,並已於7月中旬發佈。筆者特別感謝工業界立法會議員吳永嘉、香港工業總會主席葉中賢博士、港大經管學院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副總監鄧希煒教授、生產力促進局、職業訓練局以及一眾本地工業業界持份者,提供的寶貴指導,讓本人能完成撰寫啟動再工業化新階段研究建議書。同時,本人於7月14日在立法會就工業4.0再工業化提出動議辯論,並已獲得通過。

建議摘要

筆者在建議書內指出,未來香港工業4.0的再工業化,可朝着分別具短中期及長期成效的兩大方向雙線發展:

1.促進傳統工業智能化;以及

2.推動高新科技產品硏發及生產。

為讓讀者更容易掌握了解,筆者建議特區政府採取下列措施推動香港工業4.0的再工業化,就傳統工業智能化而言,香港應集中發展高增值產品的自動智能化輕工業,而非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產品,因此我們決不是走回頭路當60,70年代勞動密集工業。建議政府為本地製造業佔本地生產總值制訂指標百分比,以有效量度政策績效及鞭策政府;提供更多工業用地,地點可考慮新界北新田落馬洲以及文錦渡物流走廊等,配以排污及物流配套等設施,形成工業集群有利發展;為傳統工業採用智能生產線提供更多稅務優惠;加強和職訓局聯合宣傳,改變公衆對工業固有印象,從而吸引青年人才投身工業4.0 技術人員行業;加大力度為香港產品開拓內地及東盟國家市場。

在高新科技硏發方面,香港應努力做到海納百川,大力爭取內地至海外優質人才到港工作居住。同時,應加強科硏成果商品化的工作,和大灣區內其他城市作分工。

訂定製造業佔整體經濟總值比例的發展基準指標

● 政府應仿傚新加坡等地做法,制定未來本港製造業佔GDP的百分比目標,從而有效加重相關資源投放,以推動再工業化政策措施,並把現時僅佔GDP約1%的製造業,提升相關比重。有了目標百分比,易於量度政策成效,有助推動進展,此舉將可提高公眾對本港推動再工業化的信心。需知道,如果我們比較不同地區製造業佔本地生產總值。我們發現比較成功的製造業地區包括以色列,奧地利,新加坡,人口和香港相若,然而他們整體製造業佔本地生產總值都超過20%。(根據2017年資料,以色列 26.5%,奧地利 28.4%,新加坡 24.8%)可見香港在這方面仍有急起直追空間。

這裏有一點最新進展值得補充,近期香港工業總會亦都發表了新一輪就香港再工業化提出了一系列建議。當中包括一個嶄新概念,即把製造業相關聯的一些工序,利用經濟數據得以量化其經濟成果。由於產品由硏發,設計,檢測至到行銷,當中牽涉的工序亦帶動不少就業及經濟效果。然而卻沒有能在目前的經濟數據反映出來。且看以下工業總會報告的引述:

"香港工業的生產活動已向境外拓展,並建成了跨地域、龐大且極具競爭力的生產基

地,而製造企業在香港的總部也轉為從事產業鏈上較高增值的研究與開發、設計、市

場拓展和物流鏈總控等與製造業有關的生產性服務活動,此類活動在本地經濟數據中

並未作出明確的區分,亦未有被歸納為與工業相關的產值。"

工總主要提出,"生產性服務業" 從服務業數據分別出來,並經過統計後包含於製造業的統計數據內。筆者認為此做法非常可取,至少能夠量化香港就再工業化的整個過程中不同環節所帶來的經濟效果,亦是與時俱進之舉。

增加工業用地形成產業集群

● 政府須增加工業用地,除了預計於2022年落成的先進製造業中心以外,其他可行地點包括新界北發展區。根據當局最新的建議,發展局已定出新界北新田落馬洲區內57公頃土地作為商業及創新與科技用途,可為高端製造業及配套設施提供用地,這一方面將與位於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產生協同效應,同時亦可為傳統工業升級轉型智能化生產廠房提供用地。因此,建議當局積極考慮在這區內設立新的工業專區。此外,文錦渡物流走廊等位置,亦是可行地點。相關用地宜配備專門為特定行業而設的用水系統、排污設施、凍倉、儲存、物流配送中心等配套措施的工業專區用地,讓相關類別製造廠商達致群聚效應,提高生產效率。

筆者建議書內特別提到香港食品加工業有一定潛力前景,香港食品加工業在提高大灣區食物安全以及打入內地市場方面,具有一定發展優勢,故此,一直以來也佔有內地一定市場銷售量;根據貿發局數據,2019年食品加工業佔全港貿易總額中的538億元,當中47%出口輸往內地,顯示內地對香港食品安全有信心。倘若能透過工業4.0智能生產線升級及提升產品質量,定能更進一步迎合大灣區的需要,亦符合十四五規劃中粵港澳大灣區着重食品安全提升的要求,可以形成雙嬴局面

以色列的例子

有關傳統工業智能化方面,這裏值得參考以色列, 以色列除了軍事工業 及高科技工業做得有聲有色外,其實他在支援傳統製造業的技術提升,亦有相當成功的典範。立法會就以色列再工業化的研究顯示,2015 年,以色列有 10 754 家從事傳統製造業的機構,然而這些皆屬低科技及中低科技運作的傳統製造業。 

根據立法會硏究資料,截至 2016 年,以色列政府已投放 ILS10 億 (21 億港元 )於相關資助計劃,並已向逾 560 間機構發放補助金, 支援逾 1 380 個研發項目,主要用以改善傳統製造業的製造程序。

從中可見,傳統工業智能化,以高科技生產線提升產能質素,依然有可為,關鍵在該地區決策當局是否有決心而已。

與職訓局合作宣傳

● 基於本港市民對工業的印象一般仍停留於60至70年代,勞動密集及工人待遇差的觀感,缺乏對工業4.0新式智能生產的正確認知。當局應與職業訓練局等機構合作進行新的宣傳推廣活動,令家長們改變對子女投身製造業的固有負面看法,鼓勵他們從事再工業化新時代的製造業,培育人才。參考奧地利及德國等國家經驗,工業技術人員待遇及社會認受良好,亦有助鞏固先進製造業的發展。

協助香港產品開拓內地及東盟市場

● 鑒於美國持續打壓中國包括香港特區,預料香港的貿易出口產品會續受影響,因此,促請特區政府必須加大力度開拓其他市場,特別是協助香港再工業化下的製造業公司,拓展內地大灣區與東盟市場。隨着國家與東盟相關經貿往來不斷增加,最近中國和東盟國家及部分區域內國家組成RCEP,已是例證,背靠祖國,未來東盟一定是可拓展的潛力市場。

全球推廣活動

● 鑒於現時未有足夠渠道向外宣傳香港具能力發展智能生產線與自動化,並生產高端產品,因此,當局應加強對本港工業4.0再工業化發展的一些成功產品/企業,例如一家來自意大利的企業,他們選擇來港在元朗設立智能化生產線廠房製造保安產品這例子,便可加大力度宣傳,以改變公眾對香港過份依賴金融與地產業的印象,並為年輕人帶來新的向上流動機會的訊息。

高新科技產品硏發

既然特區政府在河套區,已經設立港深創科園。我們應當更好地利用此區域。其中一點要令香港在創科產業成功,必須做到海納百川。把內地以至海外一流的專才爭取到香港落戶。又記得新加坡早年時期,李光耀主政下採取政策,為了吸引海外西方的機構設總部於新加坡帶動當地經濟,李氏首先從新加坡的環境着手,希望吸引國際機構的各行業專才,和家人一起在新加坡生活。這樣其實是由下而上,從員工及專才主動促使國際機構在新加坡開展亞洲業務。人才匯聚,機構願意落戶,這樣到頭來帶動經濟,並鞏固了新加坡的國際地位。同樣在香港,今天我們要提供好環境,特別是讓將來到香港進行科技研發的專才,享受在香港的生活,其中一個建議是為他們在新界北區提供科技人才公寓,同時對子女就學提供適切配套。起碼要讓他們和家人在香港感受到舒適的生活,如此下去他們才願意在香港工作繼而把項目繼續做好,這樣對香港經濟可以作出莫大貢獻。

科硏成果商品化

香港事實上具備條件進行創新科技的基礎研究,然而不少專家曾表示,香港往往缺乏了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後續工作,好些甚至最終轉移到大灣區內其它城市進行。為了彌補此種不足,香港可以加強科硏成果商品化環節。同時參考由馮國經博士領導的2022基金會的建議,當中特別提到可以運用東京灣區的經驗,東京都自身可以成為科技新產品的測試場,並作為一所謂 "母工廠 "進行小規模定製化工廠,其中可以不斷試驗新的產品,並根據市場反應作調整。而大規模的量產的所謂 "子工廠 "則放在東京灣區外例如群馬縣作生產。上述模式是否可套用香港,值得深入硏究探討,即香港擔當產品測試,成果商品化,而大量生產則放在大灣區內珠三角的其他城市。如此一來我們便可以有完善的分工。香港亦可以創科產業在當中有明確角色。

總的來説,推動香港工業4.0再工業化,需要全社會一起共同推進,讓我們大家一起共勉。

 

周浩鼎就工業4.0再工業化建議書可於下列連結下載:

shorturl.at/rFOZ4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香港未來的工業化,應該是「智造業」,而不局限於單一形態的「製造業」。兩者的分野在於,前者是以科技為導向的高新科技製造業,而後者只是傳統意義上的「加工業」;前者擁有高科技含量,後者技術含量較低。以科技為主導的高新技術「智造業」,必須以高新科技成果、專利為發端,以產學研的合作為基礎。

    魏開星  2023-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