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論壇:變局下香港的挑戰與應對

2021-08-06
 
AAA

1.jpg

論壇與會嘉賓合影

2.jpg

天大研究院副院長伍俊飛

3.jpg

3.jpg香港亞太研究中心秘書長李風

4.jpg

中評智庫基金會副執行長陳耀桂

5.jpg

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中評社社長郭偉峰

6.jpg

香港新聞聯副主席郭一鳴

7.jpg

《超訊》總編輯紀碩鳴

8.jpg

香港中觀研究所所長劉瀾昌

9.jpg

中評智庫基金會執行長羅祥喜

10.jpg

論壇現場

由中評智庫基金會、中國評論通訊社主辦的思想者論壇8月4日下午在中評社香港總部舉行。論壇以「大變局下香港面臨的主要挑戰與應對思路」為主題,邀請了八位來自香港各大智庫的專家,深入探討當前香港的安全形勢與特點、香港面臨的核心問題、如何把握和評估香港的民心民意、香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角色、香港如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等議題。

論壇由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中評社社長郭偉峰主持。與會者包括:天大研究院副院長伍俊飛、香港亞太研究中心秘書長李風、《超訊》總編輯紀碩鳴、香港中觀研究所所長劉瀾昌、香港新聞聯副主席郭一鳴、中評智庫基金會執行長羅祥喜、中評智庫基金會副執行長陳耀桂。

伍俊飛認為,香港的大變局落腳在「改革」二字,但政府缺乏權威。香港社會最棘手的兩個問題,一是政府無為,二是社會不公,這兩個問題在短期內都很難解決,但必須解決。只有解決了這兩個問題,香港民怨才能得到排解,讓更多的香港市民成為愛國愛港人士,從而徹底改變香港的安全局勢。這是香港繁榮穩定、長治久安的基礎。

伍俊飛表示,香港未來的發展需要一手硬一手軟,硬的方面包括加強法治建設、提高紀律部隊地位、培育有威信的政治人物等;軟的方面則包括解決房屋問題、提升經濟增長速度等。但必須看到,香港未來發展的一大阻礙在於人,如果解決了公務員的政治意志問題,香港金融中心建設、創科中心建設、新界北開發、土地問題等都能夠得到解決。

談及香港在中國未來發展中的角色,以及和國家戰略對接,伍俊飛表示,香港應該成為中美衝突之間的緩衝地帶,形成一套獨特的政治體制,把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結合起來,同時形成一套混合的經濟體制,用香港特色的資本主義改變目前經濟上的壟斷結構。這樣能夠比較充分地挖掘香港潛在的價值,發揮香港在「一國兩制」之下獨一無二的作用。

李風指出,香港由大亂進入大治,然而潛藏的各種問題並沒有解決,反中亂港勢力的社會基礎依然堅實頑固,「軟對抗」將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將隨時給香港社會帶來新的破壞。但特區政府、商界以及社會其他階層對此並沒有充分認識,因此特區政府需要重視法律,用《香港國安法》及其他法律對反中亂港的組織結構和頭面人物進行嚴肅整治。

李風表示,香港的形勢能否變得更好,能否沿着「一國兩制」的正確航向前行,能否繼續保持繁榮穩定,關鍵在於特區政府。他對特區政府的心態和施政提出四點批評與建議:

第一,特區政府對「一國兩制」的理解有所偏差。回顧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於2月印發,中央希望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而特區政府未能完全和深入地理解中央的政策,在不恰當的時間和形勢下提出修改「逃犯條例」,引發了一系列的動亂。在中央重申「愛國者治港」之後,治港團隊需要擺正立場,更加忠誠,對香港和國家負責。

第二,特區政府對內地有排斥心態。這也可歸結於缺乏愛國情懷,或是對內地了解不足。李風建議,中央政府可以加強對香港高級公務員的培訓,通過長期地、系統性地學習內地的政治、法律、文化、歷史、地理,令他們正確認識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

第三,特區政府欠缺執行力。香港至今未能走出疫情困局,說明特區政府缺乏承擔責任的意志和雷厲風行的執行力。

第四,香港的政治生態問題。過去二十多年,香港被西方勢力牽着鼻子走,在選舉和民主方面走了彎路,在選舉上耗費了過多的財力和精力。在新的選舉制度下,香港各政黨需要重新思考路線,真正為香港和國家的前途出力。

紀碩鳴表示,解決香港的問題需要通盤思考,要以繁榮穩定為最終出發點。他提出對香港問題的四個思考。第一,繁榮穩定和穩定繁榮。鄧小平一直強調「穩定壓倒一切」,但對香港的表述是「繁榮穩定」,正是因為他看到了,在資本主義之下,只有社會繁榮、市民生活安定,才會有穩定。

第二,馬克思主義強調打破一個舊世界,為的是建設一個新世界,香港未來的「新」在哪裡?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曾指出,香港可以思考一下,是否可以有一個「香港特色的資本主義」。在馬克思主義學說中,資本主義包含民主、自由、人權、法治,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涵蓋了這四項,涵蓋面甚至比資本主義更廣闊。既然香港可以發展香港特色的資本主義,為什麼不能發展香港特色的社會主義呢?

第三,香港成功融入大灣區,就是與國家發展戰略對接。香港融入到大灣區有三條路徑:依託大灣區,香港利用大灣區的市場和發展力量鞏固和發揮自己的核心優勢,同時輻射大灣區;依靠大灣區,走這條路徑說明香港本身的優勢在減弱,依靠大灣區來發展自身;依賴大灣區,走這條路說明香港基本上喪失了優勢,這條路不應該走。紀碩鳴認為,香港的人才流失問題嚴峻,不僅沒能留住本地的青年,也留不住「港漂」,特區政府需要反省,盡快推出措施解決。

第四,香港成為新香港的主力軍是誰?紀碩鳴強調了「新香港人」的概念,認為在新選制下,新香港人應該脫穎而出,在政治舞台上發出自己的聲音。新香港人是愛國愛港的中堅力量,也熟悉內地的發展戰略,同時對香港抱有情懷,無論是政治覺悟還是管治能力很優秀。新香港人將是建設新香港的重要力量。

劉瀾昌表示,「香港國安法」實施以後的確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社會從亂到治、從亂到安。但是站在「一國兩制」事業長遠發展的高度來看,目前還有三個問題沒有解決。第一,尚未解決「一國兩制」的社會政治基礎,反對派人數佔比大,社會怨氣深;第二,民生和經濟的結構性「欠賬」未得到解決,導致香港未來沒有「曙光」,找不到經濟發展的增長點;第三,香港管治團隊還不能適應「一國兩制」所要求的「行穩致遠」。夏寶龍近日提到,到本世紀中葉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之時,香港要解決籠屋問題。港府應加速解決「欠賬」問題,並且給市場釋放土地供應充足的信號,以控制未來還將繼續上漲的樓價。

劉瀾昌認為,中央應以「細分化」介入香港管治,部分可以介入比較深,部分則用「原則性」來推動,有些香港自身已經無法解決的,需要直接介入。其次,港府一方面要具有很嚴厲的打擊措施,另一方面也要掌握「分化瓦解」的能力,有些年輕人犯了錯,需要爭取將他們「瓦解」過來,這有利於增強社會政治基礎。他強調,現在最關鍵是要讓利益「可視化」,香港政府要提供可見的利益,不能做什麼事情都給人感覺「竹籃打水一場空」。在防疫、住房、通關等問題上,要給香港人覺得生活在香港,能夠得到滿足感、幸福感,繼而,歸屬感將隨之而來,「一國兩制」就能行穩致遠。

郭一鳴表示,現在香港社會有兩個現象,一是市民購買力的上升,市民利用政府派發的消費券踴躍購買日用品,反應非常好;二是香港的奧運氛圍強烈,無論市民持有什麼政治立場,都一起為香港加油打氣。這兩點反映出香港現時的整體社會氣氛逐漸轉好。

郭一鳴分析了產生良好社會氛圍的幾點因素。第一是時機,香港擺脫了前兩年灰色的社會氛圍,迎來了一個新的轉變,《香港國安法》發揮了一個威懾作用,讓整個香港社會趨向穩定,市民被黑暴、疫情壓抑了兩年,通過奧運得以紓緩。

第二是特區政府管治風格悄然轉變,例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推點心車、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照片與民同樂,還是各位官員在公眾場合上的臉色,都跟過去有很大的不同。另外,特區政府剛剛宣布,學校、醫院、養老院及政府所有雇員必須要接種疫苗,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

第三是特區政府的人事變動。李家超及鄧炳強的上任,給公務員特別是管治團隊,帶來了動力,亦改變了過去各自為政的狀況,變得更有凝聚力,更像一個團隊。在這些基礎上,香港社會的轉變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快。

郭一鳴表示,中央出手制定了《香港國安法》,並完善了選舉制度,通過接下來的三次選舉,香港能夠形成新的選舉文化,給市民帶來新的氣氛及新的希望,特區政府也能推出新的願景和新的措施。這些都是香港轉變的重要出口。

羅祥喜表示,過去一年多,香港的政治生態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中很多變化是結構性的,影響非常深遠。但是,這些變化只是一個開端,一個良好開端,未來還會有更大的變化,可能面臨多種挑戰和問題。

羅祥喜說,就宏觀而言,首先,如何準確理解中央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無論是對特區政府還是對香港各界來說,都是一個重要議題,至少到目前為止,理解是不充分、不深刻的,甚至有偏差或誤解,正確認識和理解,還需要一個過程。其次,「愛國者治港」雖然已經得到香港社會的普遍認同和支持,但如何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仍非易事,難免會遇到阻力和干擾。其三,在「愛國者治港」原則下,未來香港建制派將被賦予更多的治港機會和責任,但港人也勢必對建制派提出更高的要求,給予更多的監督,建制派能否提高治理能力、以符合港人期待,也是重大挑戰。其四,香港政治轉趨穩定之後,如何解決一系列嚴峻的經濟民生問題也是重大挑戰。

此外,羅祥喜說,香港整體的政治安全形勢雖然已經趨於穩定,社會的輿論氛圍也已回歸理性,但不少深層次的問題並未解決,已經放棄「硬對抗」的反對派,不會放棄「軟對抗」和「暗對抗」,同時也不能排除少數極端恐怖行為,這些都是香港安全穩定的隱患和挑戰,值得高度關注。

陳耀桂指出,香港的安全形勢與特點,可從兩方面觀察。一方面,《香港國安法》頒佈實施一年餘時間,香港的政治形勢發生根本性改變,在法律重典的威懾下,很少有人敢再以身試法,可以說黑暴不再,安寧重現,港人國安觀念在積極轉變。另方面,西方勢力在香港進一步萎縮,不少西方組織或機構已經撤離香港,西方國家在港的官方代表,難以開展過去所從事的滲透與干涉工作,特別是無法繼續與香港反對派建立各種各樣的聯繫。大批反中亂港分子被法辦、《蘋果日報》停刊,對西方及反對勢力是重大政治打擊。

陳耀桂談到,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本屆任期餘下不足一年,還有很多重要工作要做,可概括為三件大事。其一,儘速完成基本法23條立法,不應留給下一屆政府處理,同時繼續追查涉動亂者,除惡務盡,不留隱患;其二,辦好選委會、立法會、特首三場選舉,確保「愛國者治港」真正落實、確保未來的特區管治者堅定不移、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政策;其三,改善經濟民生,跳出過去思維與框框,找出解決土地、房屋問題的方向及路徑。

陳耀桂強調,有關基本法23條立法,勢在必行,應在這一屆政府的任期內完成,不能拖、不必拖。《香港國安法》歷時不足一個半月就制定通過,有關的《選舉法》20天時間就完成,英國最近檢討國安法也只用了兩個月。另外,基本法23條在2003年就曾經上過立法會,條例草案已相當完整,現屆立法會還有近半年任期,大多數議員已公開表示讚成立法,輿論也認為是時候立法,還有《香港國安法》作後盾,這是基本法23條立法的有利條件、時機。政府如就相關立法進行公眾諮詢,應先提出建議,而且其方式不應該是全開放式、漫無目的。民粹氾濫,真理絕非愈辯愈明。

郭偉峰作總結指出,今次研討會獲得很大成果,對香港當前形勢作出了基本的判斷,對存在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對今後發展提出了積極的建議。

同時,郭偉峰發表感受說,中國當前正在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而理順關係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措施,不了解國家治理性質,就無法理順各種關係,就無法解決重大矛盾。香港必然會深度納入國家治理的環節中,所以,在香港問題上理順關係,是中央政府的責任,也是特區政府的職責,更應該是香港全社會的共識。香港要適應國家治理體系的強化,就需要理順七大關係:

第一是要理順「一國」與「兩制」的關係。「一國」與「兩制」之間存在主次關係,沒有「一國」,就沒有「兩制」。但是,「一國兩制」在香港實踐中發生了重大的失誤,根本原因就是「一國」與「兩制」的關係被扭曲為對立關係。

第二是要理順中央與特區的關係。中央應該是上,特區應該是下,這是上下關係。但是長期以來,這樣關係卻被扭曲為對抗關係。比如可以用高度自治權對抗中央管治權這樣荒謬的觀點,竟然成了香港很多政客的共識。

第三是要理順政黨與政制的關係。香港沒有成熟的政黨政治,最大的特徵就是沒有執政黨,長期以來,「三權分置」被扭曲為「三權分立」,政黨與政制的關係成為結構性的對拼關係,導致政治亂象不得平息。

第四是要理順經濟與民生的關係。香港的民生長期被忽視,經濟與民生的關係成了對頭關係,經濟越發達,民怨卻越大,成為了香港的悖論,也是香港的亂源之一。

第五是要理順對內與對外的關係。對內,指的是面對內地,對外,指的是面對歐美。長期以來,香港在意識形態方面是輕內地、重歐美的。對內與對外的關係形成了對錯關係,融入內地是錯的,追隨歐美是對的。

第六是要理順進步與落後的關係。近些年來香港社會在進步與落後的關係上犯病了,進步與落後的關係成了對調關係。把破壞秩序當作進步,把維護秩序當作落後,把經濟發展當作落後,把政治衝突當作先進。

第七是要理順年限與價值的關係。也就是說,香港在中華民族復興進程中的價值越大,「一國兩制」的年限就會越長。年限與價值應該構成對稱關係,不應該成為對折關係。

 

論壇整理稿全文將在《中國評論》月刊和中國評論新聞網刊發。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