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數據:通關是港人最期待的大禮

2021-09-09
 
AAA

 

香港居民自內地各省市抵港免隔離的“回港易”已於昨日全面恢復,而擱置已久內地居民“來港易”也將在下週試行。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發現,港人因此對盡快通關北上的盼望更加焦灼,香港基層民眾翹首以待的大禮,是能夠與內地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通關!

  此次港府恢復“回港易”適用範圍並正式啟動內地居民“來港易”,在香港社交媒體總體反響平平。如圖1所示,歷次涉及上述措施的關鍵節點,都引起較高本地社交媒體關注度,這是因為港人都曾將其視為兩地解除“封關”的風向標。然而,由於近一年多來香港社會對通關的期盼一次又一次落空,近期更傳出明年3月甚至明年底才會通關的“小道消息”,故此次“回/來港易”政策的新變化,反而讓港人普遍感到麻木、冷淡。

  但與此同時,隨著中秋節的臨近,近期通關在整體涉疫輿情的關注度佔比已經升至近四個月以來的最高點。不少港人認為,“回/來港易”並沒有解決港人最核心的關切,抱怨為何香港本地疫情維持“清零”、本地疫苗完全接種率已過五成,內地還是遲遲不“放”港人免長時間隔離返鄉?可見,港人對“回/來港易”的冷淡反應,絕不能與對通關的情緒畫上等號,反而折射出最新放寬兩地往來的措施,更加刺激了港人急盼通關的灼熱心態。

  隨著特首表示已向中央提出專家對接機制以實現通關、特區政府宣佈逐步取消自採式“深喉唾液樣本”,全面以專業拭子作為強制檢測採樣方式,再度引發香港社會對如何與內地防疫體系與標準對接以爭取早日通關的討論。如圖2所示,關於港版“健康碼”缺位的聲量在近期明顯增加。許多觀點認為,即便本地“清零”、疫苗接種過半,由於兩地防疫體系和標準不對接,故香港只能被內地視為“境外高風險地區”,若港府積極打造“港康碼”,並與內地“健康碼”系統對接,或者至少讓非本地入境者或有通關需求的港人使用“港康碼”,這樣才會打消內地對無法追蹤溯源的疑慮。

  需要正視的問題是:因疫情“封關”超過一年半,香港與內地關係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如圖3所示,早期港人將無法通關的原因歸責於港府疏漏的防疫政策,批評特區政府自身做不好防疫、隔離、檢測和疫苗接種,內地不可能不顧風險對香港“解封”,轉而肯定內地防疫專業扎實。然而,今年以來在港人對無法通關的負面、消極評論中,指向內地的比例已經從不到15%上升至近25%,負面情緒亦有所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最急切期盼通關的港人,恰好是對大灣區認同感最強、與內地經濟社會與情感聯繫最密切的群體,牽涉面甚廣,至少有百萬之眾。其中,有的人兩地經營遭到重創、有的人無法料理家中急事、有的人連看病吃藥都難以為繼,而現行“14+7”的返鄉隔離政策令大批“手停口停”的香港基層市民望而卻步。疫情發生以來,他們的心態從希望到失望再到絕望,許多港人感慨,再多惠港政策“大禮”也不如兩地通關,未來的大灣區概念再怎麼吸引人也抵不上現在的通關返鄉!

  中評智庫認為,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內地給予香港最大、最無條件的支持協助,包括確保物流暢通、支援核酸檢測、保證疫苗供應等,在內地的支持和示範下,香港抗疫逐漸走向正軌,目前正在進一步與國家標準對接。在上述背景下,觸及香港基層市民切身利益與情感的兩地通關議題,應該更加速納入推動議程,應以大灣區為試點,逐步有序為符合條件、有迫切需求的香港市民、企業、團體提供通關便利。在有效防控疫情中按下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重啟鍵”,激活香港各行各業,這必然是最得民心的大禮!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
  • 為旅客建立完善的投訴和糾紛處理機制也十分重要,旅發局應設立專門的熱線、社交平台帳號,讓旅客日後在香港遇到問題時,可有方便、公正、高效的途徑尋求幫助,盡快處理問題,毋須再「一肚氣」於社交平台發洩。

    黃愉婷  2023-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