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幼珉:由通關所想到的

2023-01-26
吳幼珉
資深時事評論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3-01-26 at 15.57.32 (1).jpeg

新冠疫情稍緩,香港與內地逐步恢復正常通關。部分市民不惜長時間排隊接受核酸檢測後回鄉探親,本地整個市場氣氛也因而好轉,為春節增添了額外的喜慶。

疫情阻隔香港與內地和國外人員往來。在全球範圍內,許多國家或地區都曾經採取過相同措施;唯獨香港,卻是在一國之內,本地與內地和澳門人員往來被阻隔了3年。只見「兩制」,不見「一國」,你說怪不怪?我說「怪」!
疫情最壞的情況已經過去,相信香港與內地通關的大門只會愈開愈大直至最後兩地人員往來免檢疫,每天往來人數也不設限。但回過頭來,卻不難發現存在一些可改進的空間。

一、遭遇重大疫情,包括港澳在內的大灣區應有一個共同的政策目標。
新冠疫情肆虐,內地最初的目標是「清零」,繼而是「動態清零」,比國外晚數月才放寬防疫措施;卻始終堅持「生命至上」。香港死於第五波疫情的人確實不少,港府繼而才明確「動態清零」,耽誤了一些時間。通關後,回鄉探親的港人能感覺到放寬防疫措施後內地染疫人數上升,但染病死亡病例大增的可能性卻很低。政策目標不同導致績效差異,也阻隔了兩地的人員往來。

香港經濟依賴內地,大灣區居民關係緊密。灣區內實行「一國兩制」,卻可以互相學習;遇到百年不遇疫情或自然災害的時候,大灣區應制定相同的政策目標。第五波疫情對香港的教訓是深刻的;如果港府政策不具有明顯的科學和可行性,就不應固執堅持特區的特殊性。

二、香港應與內地,特別是大灣區其他地方有一個統一的防疫標準。
那個標準是指防疫和公共衞生的最低要求;香港居住環境擠逼,本地可以附加一些更嚴格的要求,但公共衞生要求起碼不應比內地人口密度較低城市的要求為低。
大灣區各地一旦對防疫標準達成共識,流行病來臨,只要一地符合了那個標準,就應避免那裡的居民與大灣區其他地方地居民往來受阻。

三、大灣區應設立恒常防疫互助機制。
疫情期間封關衝擊香港經濟民生。而既然要建設大灣區,各地防疫就應難免各自為政。不能一方面要發展國內的區域性經濟合作,另一方面卻連起碼的人員往來都受到限制。在抗擊新冠病毒期間,大灣區各地的醫療系統互相支持;疫後,應進一步發展恆常的機制,不僅彼此通報情況和交流經驗,也要有適度的人員和物質互相支持。

當前疫情正逐步減緩。或許未來幾十年世界都不會再次經歷如此嚴峻的疫情。但這次疫情和現在的復常通過的情況顯示,大灣區各地的社會福祉有關聯,總結經驗,更好為本地和鄰近地區的社會服務。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在港人的口頭、心裏,卻每每自外於大灣區,常將香港、澳門從大灣區中抽離,並不認為是其中一份子

    方蘅  2023-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