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聚嶺南》累積社會資本 託顧認知障礙症照顧者

2021-10-07
 
AAA

 shutterstock_1562129008.jpg
作者: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教授鄧敏如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認知障礙症是世界各地長者患上殘疾和依賴他人照顧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了對患者帶來很大的影響外,也為其照顧者、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壓力。根據一項本地研究推算於2051年, 香港60歲或以上的人口中有12.8%患有認知障礙症。
現時香港大部份認知障礙症患者主要由家庭成員照顧。為了解照顧者面對的困難及所獲得的非正規社會支援,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於2020年4月至9月期間與18位正在為認知障礙症患者提供恒常照顧的家人及20位地區長者服務單位的同工進行了個別訪談。
研究發現認知障礙症照顧者面對經濟及心理壓力、與患者及家人關係緊張等問題,然而他們的作息安排及時間卻受到患者的照顧需要及可獲得非正規社會支援的情況而限制。研究團隊建議政府可特別針對獨力照顧患者或非正規社會支援網絡較弱的照顧者推行「長者社區保姆」服務及「家庭託顧」服務,讓他們可以安心暫時離開患者、放下照顧工作,享受私人空間並好好休息一下。
此外,研究發現認知障礙症照顧者常擔心患者獨自外出時走失。現時「九巴」提供「八達通尋人服務」,當有走失的長者使用八達通繳付車資時會發出特別聲響,讓車長能及時向走失的長者提供協助。研究團隊建議政府可推廣此措施到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以建立更全面的走失通報網絡。

shutterstock_1562138029.jpg
研究結果顯示因應認知障礙症照顧者身處的人際網絡,他們獲得分別來自兄弟姊妹、子女、朋友、鄰里、教友、教會同工或大廈保安員提供不同的非正規社會支援。他們除了為照顧者提供情感支持外,也間中分擔一些日常照顧工作,讓照顧者得以「喘息」。部份人士更協助照顧者處理家居問題及應對突發事件,是獨力或年長的照顧者之重要支援者。研究團隊建議政府可資助地區長者服務單位向支援人士及團體提供講座或短期訓練課程,以增加他們對認知障礙症患者及其照顧者需要的知識及技巧。透過這些正規服務的託顧,寶貴的社會資本可繼續累積及發揮社區互助精神。同時,藉此帶動並提供機會讓更多人以行動關心及支持認知障礙症患者及其照顧者,締造「認知障礙友善社區」。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回顧長者友善城市在內地與香港的發展軌跡,可以發現不同界別都各有角色及優勢,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及投入財政資源,能夠加深社會大眾對長者友善城市概念的認知,同時引導社會行動的方向。志願機構等公民組織可以扮演組織、策劃的角色,提供不同持份者參與發展的機會。

    賢聚嶺南  2021-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