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輝:加強STEM教育 紓港創科人才荒

2021-10-19
黃錦輝教授
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
 
AAA

 shutterstock_1732140442.jpg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中央政府銳意打造香港成為「國際創新及科技中心」,並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前海擴區將為香港創科產業帶來無限商機。人才是發展創科的關鍵因素,然而本地創科人才不足是香港多年的問題,是創科發展的障礙。雖然政府對紓緩人才問題毫不吝嗇,慷慨推出多項計劃引入全球創科人才,可是「引進來」的做法只是治標不治本,長遠而言香港需要出產自己的精英。

人才培訓從小做起,政府深知中小學STEM教育是創科人才問題的治本良方。2015年《施政報告》首次提出推廣STEM教育,之後政府持續推出不同政策大力推動,例如教育局於2016年發表以《推動STEM教育--發揮創意潛能》為主題的方向性報告,向中小學推廣STEM教育,並建議採取「學校為本」的政策推行,不少學校因此而陸續引入STEM課程,以及提升相關資源。雖然如此,相關進展卻頗為緩慢,理由是香港教育多年來仍難以擺脫不太健康的「考試文化」。

在現時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制度下,是以4個必修「核心科目」--即中、英、數及通識(現改為「公社科」),來決定學生是否達到入讀大學門檻,當中只有數學一科與STEM教育略為相關,可見DSE很難有效地發掘學生STEM的潛能。

港「重商輕理」 學生不選理工學科

在DSE非核心科目方面,且看教育局公布的《2020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統計概覽》。2020年DSE日校考生44,521人,可是參與科技及工程相關科目考試的考生並不多,例如「資訊及通訊科技」科(ICT)的學生有5,262人、「設計與應用科技」科(DAT)的考生更只得512人;相比之下,參與商務相關科目考試的學生人數明顯較多,例如經濟科11,662人、「企業、會計及財務概論」科(BAFS)9,944人。這些數字反映出香港持續多年「重商輕理」的不均教育文化,導致大多DSE考試成績優秀的學生都不願意在大學修讀理工學科。

為提升中學生的STEM素養,政府於2019年撥款5億元推出「中學IT創新實驗室」計劃,向每所資助中學3年提供100萬元,讓它們自行購置所需的IT設備和專業服務,以及舉辦更多相關課外活動,加深學生對人工智能、區塊鏈、雲端運算、大數據等(合稱「ABCD」技術)的認識。

由於中學對計劃反應熱烈,因此政府今年進一步撥款兩億多元,把計劃延伸至小學,在未來3年向每所資助小學提供最高40萬元資助,推動「奇趣IT識多啲」計劃,通過課外活動加強小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認識及動手能力。

三管齊下育才 須加強教師培訓

另一方面,教育局最近進一步推出「學校推薦直接錄取計劃」,將於2022至2023學年開始實行,提供入讀大學的機會予在個別學科或範疇具有特殊才華及興趣之中六學生,他們將不受DSE成績影響,可獲大學直接錄取,每間學校最多可以推薦兩名學生。全港現時約有500間中學,因此保守估計約共1,000名學生可從中受惠,當中必然包括在創科表現出色的學生。

筆者相信「IT創新實驗室」及「奇趣IT識多啲」,再加上「學校推薦直接錄取」計劃,必然可以吸引更多具STEM才華的學生修讀與創科相關的學科,香港創科人才不足的問題將可以獲得紓緩。

要有效落實這些計劃,學校須與自身的「重點學習領域」(Key Learning Area)配合,才可令學生學以致用,唯一般中學老師對STEM認識有限,難以善用這些政府資助平台。有見及此,筆者認為政府必須加碼,加強教師培訓,提升他們對STEM學習活動的設計、教件的運用、軟硬件各方面的知識,讓他們可以春風化雨、作育英才,做好本地STEM教育,為香港「國際創科中心」打好基礎。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經濟日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