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幼珉:內地提倡「共同富裕」的啟示

2021-10-19
吳幼珉
資深時事評論員
 
AAA

 shutterstock_1715788954.jpg

近十年,中國堅尼系數有下降趨勢,貧富差異卻依然嚴重,估計中國去年堅尼系數仍在0.4的警戒線之上。

貧富鴻溝

貧富鴻溝是當前許多不同政治制度經濟體共同面對的挑戰。長期的和平環境,加上多年來利率低企,資産價格持續上升,資産持有人收入和財富增速明顯加快。
當代經濟發展高度依賴科技創新,而先進技術由少數人掌握,他們和他們擁有的企業有較強的生産、競爭和盈利能力,收入和財富向少數人集中。
隨着人工智能、機械人等科技發展,較少勞動力就能生産社會所需商品,勞動實際價格難以上升,因而貧富差距擴大。
過去40年,私有化讓中國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錢又可生錢。資本積累速度高於勞動生産率,收入和財富差異進一步擴大。
較早對外開放、消費力強、容易獲得生産資源供應的地區或部門,經濟增長會較快,形成地區或部門的經濟差異,加深了中國的貧富不均。

扶貧與共同富裕

扶貧是增加貧困線以下人口的收入,消滅貧困是把貧困線以下人口的收入移向貧困線以上。
共同富裕則是要增加全體居民的收入和財富,並縮小他們之間的距離。
中共中央財經委員會今年提倡共同富裕,希望全社會都能有富裕的物質和精神生活。
經濟較發達的浙江省,在2020年人均GDP約10.66萬元人民幣,高於全國72447元人民幣的水平;成爲中國發展共同富裕的示範區。
浙江2021-2025年建設該示範區的目標包括2025年人均GDP達到13萬元人民幣,即每年平均增長約4%。
預期壽命從2020年的79.47歲增加至2025年的80歲以上。
省內人均GDP最高最低倍差從去年的2.2縮小到2025年的不低於2.1,城鄉居民收入倍差從去年的2.07縮小到1.9以內。
中國政府否認共同富裕是劫富濟貧,而浙江方案的目標也反映改革會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長遠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

教育可改變人的命運。勞動力則只有掌握市場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才可能獲得較好的回報。
許多國家的經驗表明,普及教育或提高教育水平,仍難以實現共同富裕。
內地多地至今仍沒有房產稅,業主收租後也不需要繳稅;也沒有徵收遺產稅的法規。
當前,中國政府無意通過資産價格上揚産生的財富效應來刺激消費和經濟增長。而是希望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制度,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來促進消費和內循環。
其中,三次分配是指高收入群體自願以募集、捐贈和資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對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進行分配。
以浙江方案爲例,該省期望202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5萬元,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萬-50萬元的群體比例達到80%、20萬-60萬元的群體比例力爭達到45%,呈右偏態分佈。
即以正態分佈顯示的收入分佈,通過再次和三次分配,將人均可支配收入扭曲爲負偏態分佈。
讓多數人的可支配收入大於中位數和平均數,沒有再次和三次分配是不可能實現的。
理論上,通過三次分配能較好地實現共同富裕,也可避免搞平均主義,不至於傷害社會成員創新和參與經濟活動的積極性。
香港與內地的社會制度不同;香港貧富差異同樣嚴重,卻有較好的社會福利,而「劏房」問題則困擾社會多年。借鑒內地共同富裕的規劃,加快本地經濟發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會是香港的可行方案。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官僚為了自保,對於資本發展,往往是明哲保身、避而遠之,在執行過程中出現「寧左勿右」,當下經濟低迷,提振市場信心是當務之急,「共同富裕」應該循序漸進,切忌搞運動式的「大躍進」。

    李伯達  2022-10-12